村上酒舍外观(图片由余家富提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希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陶渊明在一千多年前写下的畅然快意,在今日仍旧是很多忙碌都市人期待的理想生活。眼下,在中国的一些古老村落,有一些乡村酒店,它们在利用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环境改善和乡村经济发展,为传统村落带来了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乡村振兴途径
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传统村落日益衰败,乡村的传统和文化也随之逐渐消失。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的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遴选活动自年起已进行了两届,共有十家乡村民宿被推荐为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旨在以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促进乡村经济与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表示,推广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意在用乡村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继而“以点带面”带动各产业全方位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的模式。他认为,应该鼓励把老建筑改造成更舒适、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民宿酒店。“比如上下水、垃圾处理,这些基本生活条件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要求,同时建筑的外观和周边环境又保持了乡土气息,让城市人在这里找到乡土和乡愁的情怀,整个村落也能够通过乡村遗产酒店的模式得到发展。”
燕海鸣指出,示范项目还希望在乡村实现一种新理念的推广和传播。“其他村民不一定经营民宿,他们可以通过示范酒店,看到房子可以通过这样的改造获得更多的生活空间和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没有破坏乡村原有的景观。”他同时强调,文物保护是乡村遗产酒店的根基,“如果有损坏文物,或者改造对原貌造成了破坏,就无法入选推荐项目”。
改造后,村上酒舍的客房均采用现代风格(图片由余家富提供)
一家民宿挽救了一座古村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对坞村最近几年的发展轨迹,正是文化遗产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鲜活事例。
早在年,对坞村就启动了下山脱贫拆迁项目,一些村民陆续搬离村庄。年五一假期,在外工作的对坞村青年余家富回到家乡举办婚礼。在村中,他和新婚妻子糖糖看到一座正在拆迁的老房子,依然保存良好的精细木刻雕花和三色玻璃彩窗吸引了他们。两个人几乎没有犹豫,决定用结婚收到的全部彩礼买下这栋有多年历史的房子。余家富知道,对坞村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古村,最盛时拥有近30栋明清时代的老建筑和60多座石拱桥,“我当时比较固执,也没有想太多,就觉得这是好东西,一定要想办法把它留下来”。
尽管亲朋和村民对此多有不解,资金短缺也只能转向网络众筹,余家富依然决心改造老房,开办一座以古法酿酒为主题的民宿,希望“在留下房子的同时,恢复老油坊和酿酒技艺,留下村里原生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留下整个村子的文化”。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余家富一头扎在村里参与改造,自己做设计、做木匠、上屋顶砌瓦,很多工艺不懂就跟着老师傅学。他特别保留了民宿原有建筑的马头墙、天井、牛腿、花窗等传统徽派建筑元素,将原来潮湿阴暗的一层变成了公共空间,“把村里拆迁丢下的老物件捡回来,经过整理变成了民宿大堂的装饰”。原来用于存放杂物的二楼变为客房,选用现代风格的家具,“民宿外面框架是老的,里面比较现代,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
年8月,凝聚了余家富全家心血和很多乡村文化爱好者支持的“村上酒舍”民宿正式开业。刚一开业酒舍就拿到一个“满堂彩”,到当年国庆假期的客房都已订满。很快,村上酒舍在年获得浙江省民宿评定最高等级“白金宿”和“浙江省十大文化主题民宿”的荣誉,年又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
村上酒舍开业后,当地政府提出要发展高端民宿产业,叫停了对坞村的拆迁,开始保护古村和古建筑。很多人都说,村上酒舍一家民宿拯救了一座古村,让整村避免了整体拆迁的命运,保留了全村人的文脉和共同的乡土记忆。三年来,对坞村发生了很多变化:柏油路进村,饮用水改造,修建了停车场、公厕,修缮了宗祠,村口景观得到美化。每天两趟公交车通达对坞村。说起这些新现象,余家富满是自豪和喜悦。
村上酒舍的出现还带动了当地民宿业的发展:在短短三年之内,常山县就涌现出近20家乡村民宿。余家富在自家民宿为一些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通过网络和线下体验的方式,帮助村民销售他们运用古法压榨的山茶油和五谷杂粮酒。此外,他还在计划把非遗课程与民宿发展相结合,在民宿里开展一些手工课程,既可以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计,也可以为酒店的经营“加分”。
水岸边由5座老厂房改造而来(图片由於慧芳提供)
水岸边的公共客厅
和浙江的村上酒舍一样,位于江西婺源县虹关村的民宿“水岸边”也入选了第二批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 年,游历过30多个国家的室内设计师於慧芳决心在这里打造一座民宿。千年古村虹关村拥有60余座明清古建筑,历史上以出产上等徽墨而闻名。在一次旅行中,虹关的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观让於慧芳深深着迷,“雨中的婺源让我有一种仿佛置身画中的感觉。我就选择了这里,希望把自己多年从事设计工作的经验用在上面”。
於慧芳带着自己的设计团队,在村里扎根两年多,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都靠自己摸索。在虹关村的村口,5座六、七十年前的老厂房已显残破,於慧芳把包括墙上绿植在内的外墙构架都保留下来,只对内部进行重新构思,布置了开放式西式厨房、亲子滑梯、游泳池等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设施。看得见星空的天窗和在室内就能欣赏油菜花的大落地窗也是於慧芳的创意,她认为,“来这里就是要把自己置身于乡村,看天空、星空和自然,否则和在城市里住酒店就没有区别了”。
在民宿运营上,於慧芳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把旧厂房改做民宿的方式在婺源还比较少,在当地就是差异化的产品。”在经营中,水岸边融入了咖啡馆、青年旅社、书房、油菜花田里的咖啡下午茶等模式,为一个传统底蕴深厚的地方注入了时尚的生活方式。於慧芳说,很多常来婺源的人都觉得,现在的婺源和以前不一样了,“虹关村是一个相对偏僻的村落,距离高铁站1个多小时,很多游客在水岸边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婺源。我们的很多客人来过2次、3次,最多的一年来了6次,所以我们就发现,重要的是在经营中保持创新,让客人每次来都有惊喜,这是我们在经营中得出的经验。设计是一个平台,运营才是体现乡村魅力的关键”。
风格独特的水岸边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一些生活理念上的变化,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其它可能性。於慧芳感到婺源人都很恋家,最近几年就有不少在外工作的村民回到家乡,搞旅游开餐馆。“一些村民找我们,希望帮助他们改造住房,有的还是多年的老宅。以前租别人的房子挺困难的,现在都是别人找我们,也有的人希望我们能够指导他们经营民宿。”
说起为何将民宿起名为“水岸边”,於慧芳说,民宿本身就建在水边,在水边有一棵古樟树,这棵树凝聚起了整个村庄,“很多返乡客希望我们把这里做成一个村庄的公共客厅,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水岸边就是这样的精神家园。”
水岸边客房内景(图片由於慧芳提供)
为乡村留下“人气儿”
作为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遴选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燕海鸣说,参与乡村遗产酒店事业的,既有怀揣乡土情怀的普通人或专业设计师,也有投身传统村落保护的文化公司。他认为,全国各地很多背景、经历不同的人都对传统民居的再利用和乡村发展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