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优秀范文活化再生扎兰屯市中东

本文以扎兰屯小镇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东铁路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提出“活化再生”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策略,以期为中东铁路沿线城镇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中东铁路沿线城镇火车站周边一般都是历史街区或历史建筑聚集地,所以面临老城更新改造的巨大压力。本文以扎兰屯小镇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东铁路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从“时、空、人”3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运用无人机遥感数字化集成技术,结合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对其保护要素进行识别和响应,提出“活化再生”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策略,以期为中东铁路沿线城镇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中东铁路,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活化再生,有机更新

1引言

在中国北方盘踞着一条修建于沙俄时期并沿用至今的中东铁路,正是这座百年铁路,成就了沿线数百座城镇的诞生与繁荣[1],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给铁路城镇风貌带来的满目疮痍。值得庆幸的是,中东铁路被列为重要的铁路遗产[2],沿线的历史建筑、街区和城镇都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在中东铁路西线上,内蒙古境内,有一座久负盛名的铁路小城——扎兰屯市,它虽不是因中东铁路而生,却因中东铁路而兴,其历史街区空间肌理清晰、格局规整,历史建筑群集中成片,具有鲜明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是中东铁路沿线建设初期城市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3],由于扎兰屯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中东铁路时期俄国人将这里作为疗养胜地,避暑旅馆、六国饭店、俱乐部以及日光浴场等都留存至今,自然与人文景观共融,具有颐养宜居避暑胜地的发展潜力。

今天,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街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博弈问题:时间上,历史环境风貌与现代城市景观之间融合的博弈[4];空间上,传统街区肌理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博弈。故此,这个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方案以人为核心,从时空维度建构了维系“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关系,促使该历史街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与更新中获得永续活力。

2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2.1“时”——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景观共融共生

东起天拜山,途径扎兰屯火车站,西至天拜山广场,构成了扎兰屯市从中东铁路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城市景观轴线,而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则是这条传统轴线上重要的历史风貌景观节点。街区内修建于沙俄时期的扎兰路、沿铁路、新华街、站前街等历史街巷,至今仍承担街区主要通行功能,街道尺度保持了原始状态,但路面铺装及沿街建筑立面形式、材质、色彩等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增添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景观元素。历史街巷两侧的空间界面经历了由中东铁路时期到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演变,街区风貌呈现出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群落彼此交织、相互渗透的融合特征[5],使得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特色在现代城市风貌中熠熠生辉。

2.2“空”——历史街区肌理在城市更新中绵延渗透

中东铁路历史街区内保留了众多的传统街巷,呈网格式布局,街道空间尺度宜人,生活气氛浓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虽然街区肌理从最初建成的“田园式院落”自然生长成“混合式建筑群落”,但是街区的功能与形态得以延续。从现存的早期中东铁路历史建筑,如沙俄管理人员住宅、机车修理车间、铁路五号楼、扎兰屯车站、扎兰屯站水塔等保留下来相对完整的原始空间肌理可以看出,建设初期的扎兰屯历史街区呈现出的俄罗斯传统生活气息。

2.3“人”——不要让“保护”成为民生发展的阻碍

与大多数的历史街区一样,民生问题仍是整个街区未来保护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严苛、克制的保护思想却往往成为了限制民生发展的阻碍,因此,如何让历史街区的保护成为民生复兴的有效途径始终是历史街区保护的关键点。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也同样面临街区内老龄化严重、人口密度大、居住环境差等问题,传统的历史院落,建筑密度本就相对较大,私建现象严重,造成房屋功能混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致使街区的整体居民生活满意度不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仅是通过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与精神财富,还应惠及人类的物质与文化生活[6]。因此,在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街区保护的城市设计方案中,应该更加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7],在提升、改善街区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持原始俄式传统生活的格局和样式,充分发挥传统院落空间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的优势,维系融洽的邻里关系,全面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8]。

3历史街区的城市精神挖掘

3.1多元文化铸就的历史精神

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年,其历史价值表现在城市规划布局及建筑设计相关因素。扎兰屯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节点,来自俄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涌入此地修建铁路,在街区内建设了大量的文化、教育、娱乐、餐饮及居住等建筑,加之扎兰屯适宜的气候,成为俄国人来此休闲度假的胜地。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群见证了中东铁路的历史,也见证了扎兰屯近代的沧桑,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中东铁路沿线建筑保存较完整、较集中的典型街区。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表现在它是中国近代铁路附属地城市历史真实性的确证,同时蕴含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独特历史魅力。

3.2西方理想空间的规划思想

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街区毗邻扎兰屯火车站,属于中东铁路三等站附属地,因此,该片区的建设严格按照中东铁路三等站街道和建筑分布平面图(图4)设计完成的,具有典型性特征。如今,该历史文化街区仍维持原有街区的规划布局,且街区空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结合,各单体建筑的布局以功能为中心合理规划,树枝状的街区平面格局、多维复合的街巷空间,空间环境和生活氛围容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的规划理念与初衷,是在中国研究外国城市规划早期思想与技术方法的最好实例。此外,该街区在研究俄式历史建筑和中东铁路站房建筑设计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街区内留存的大量俄式历史建筑充分展现出早期俄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工艺等重要建筑技术的独创性、先进性及科学价值,经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百年交融,拥有着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3.3俄式建筑设计的艺术价值

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建筑布局和建筑造型充分展现了中东铁路时期俄罗斯建筑设计的艺术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优势与特征,艺术风格别具匠心。街区内的历史建筑造型精美、景观结构独特、平面布局精巧,使用功能与艺术效果很好融合,门、窗、墙体、线脚、檐口等细部装饰巧妙、细致,建筑墙体的整体色彩鲜明亮丽,具有浓厚而纯正的俄式建筑风格,具有高超的建筑造诣。建筑造型多为坡屋顶,以木刻楞建筑居多,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特点。而后,建筑风格沿袭了之前的建筑形式、色彩,整体风貌比较协调。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建筑风貌追求淡雅与柔和的视觉体验,配以丰富的景观绿植,营造出花园住宅的田园宁静之感,暖色调的建筑色彩更加考虑到为寒冷季节的城市景观制造温暖的氛围,充分体现出规划设计者在建筑气候适宜性方面的考量,整体营造出顺应气候特点的实用建筑,成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宜北方环境冬暖夏凉又颇具艺术美感的优秀建筑景观群落。

4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研判

4.1空间格局

扎兰屯市以天拜山和雅鲁河为天然屏障,城市的空间格局沿中东铁路线呈南北走向延伸,得益于平坦的自然地形条件优势,扎兰屯火车站的街区空间用地布局十分规整,以火车站—天拜山广场为中轴线对称布局,方格网状的用地内规整地排列着功能型的公共建筑、沙俄兵营以及中国居民住宅等重要建筑。通过对比扎兰屯火车站市街图历史资料与现存的中东铁路街区空间可以看出,该街区从兴建之初至今,整体空间大致维持了原有的空间格局,街区整体功能基本相符,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街区轮廓肌理稍有改变。

以原汁原味保护为基本原则,为使得历史街区整体空间形态得以延续,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方案仍保持了街区整体的空间格局,并形成“一轴一带三核心”的空间结构。规划设计方案中,保留了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轮廓肌理与形态,仅对用地内部的空间功能进行梳理与肌理整治,以严格的保护规划方法守住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街区的保护边界。

4.2街区肌理

历史文化街区最初建设时期,每一户住宅皆有庭院,居民享有田园式的生活方式,其空间肌理表现出当时俄国人对建筑美学以及环境质量的追求,展现出适宜人居的整体环境氛围和空间关系。这一时期的街区肌理保留至今,典型的俄式花园住宅记载着中东铁路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记忆,具有时代精神意义和空间载体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长,居民自发加建各类空间,呈现出无序、自由的生长态势,打破了历史街区空间的肌理,使得原始的田园式庭院的街区肌理被掩埋,失去了原有空间的艺术美感。

为使得原始街区空间肌理被再次挖掘与更好的展示,首先对街区内部的原始肌理进行梳理与提炼,以留存的历史建筑为核心,结合历史规划设计图纸资料,提取原始街区肌理,并对街区肌理现状进行整理。为满足居民生活、经济活动、社区交往等需要,在街区肌理梳理的过程中,对必要的加建建筑进行保留与风貌改善,而已经对街区空间造成破坏或严重影响邻里关系的增建建筑进行拆除整治,以全面改善街区空间环境、保障民生为重要前提,进行历史街区肌理再还原。最后,在完善街区基础设施、提升改善街区空间环境的基础上,赋予街区新的活力与功能再造,重现街区往昔风采。

4.3建筑风貌

街区内历史建筑风貌保留了原始的异域文化特质,在平面造型、屋面材质、墙体颜色、门窗装饰、线脚轮廓等各个方面的建筑细部构件和装饰,多方面体现了俄式建筑的典型艺术风格与特征。历史建筑色彩常常采用以柔和的暖色调,窗饰、木质窗户、檐口及木制的檐下装饰、木制凉亭栏杆与木结构的门斗等采用明亮的色彩加以点缀,在葱郁的树木掩映下,一栋栋小巧精美、充满异域风情的历史建筑构成了这座城市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随着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加之保护修缮措施相对落后,历史建筑损毁严重,同时私搭建筑也对其造成了消极影响,严重破坏了街区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

遵循保持历史原真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装饰细部、色彩组合以及临近空间等真实历史信息予以提取和保护,以此强化俄式特色,丰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与吸引力[10]。严格保护历史建筑的原貌和布局形式,同时对其进行日常性、季节性保养,对损害严重的单位采取必要的结构加固和维修。针对与历史建筑风貌存在冲突的其他建筑可以通过改造建筑立面的色彩、屋顶形制、局部拆除等措施,保证整体街区风貌协调,历史街巷界面连续。

 5历史街区活化再生策略

中东铁路建成后,历史文化街区聚集了大量的俄籍铁路行政和服务人员,人口密度较低。经历近百年的城镇建设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也汇集了诸多外来人口,人口密度逐渐攀升。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利益驱使和政策吸引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涌向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大量历史建筑处于闲置状态,空间活力严重不足。面对人口流动引发的空间衰败现象,以渐进式的方式对街区活力进行复兴与再造。

首先,通过人口吸引与优化策略对街区内部的人口结构与密度进行调整与改善。通过人口、房屋产权使用状况调查,人口搬迁意愿分析,规划提出公房私有、调整房租和建立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部分人口外迁,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利用空间转译对历史建筑进行修补,完善其基础设施,引入新的职能;挖掘街区内部与外部的生态元素,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以及与外部空间联系。

其次,对街区内的建筑功能进行优化与重新整合,以街区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异域风情特色,吸引背包客、艺术家等进入街区,通过注入新鲜活力的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活力机能再造。此后,通过新鲜活力的触媒效应,激活周边场所的活力复兴,把活力带到周边,刺激街区内部的整体活力再生,使得原本失落的邻里空间焕发新生,从而使得街区整体空间达到共生的平衡状态,最终实现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

最后,在历史街区场所精神重构的过程中,积极地吸引当地民众、专家学者、管理企业以及文旅公司等多方社会力量实践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同时与原住民、游客以及参与企业共享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产生的空间、资源、环境、信息、资本等积极效益,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共同缔造。□(致谢:本文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扎兰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由夏子康副院长悉心指导,项目的编制和后续研究得到了城市设计所所长王作为、创研中心主任王清恋,项目组成员江雪梅、孙兆义、于音、信乃琪、魏庆明、杨钦芳、孙常元、朱含章、张红艳、王冰蕊、徐涵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的辛苦付出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ЕХНилус.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обзорКВЖД-[M].Харбин:АгентПравленияО-ва,.

[2]陈思,刘松茯.中东铁路的兴建与线路遗产研究[J].建筑学报,(S1):28-31.

[3]张博程,赵志庆,李沛伦,王清恋,张晓峰.空间句法运用下的城镇早期规划研究——以中东铁路二等站城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5(10):-.

[4]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5]江畔,邵龙.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体系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6(05):40-46.

[6]杨涛.可持续与系统性:拉萨八廓街保护实践中的街区保护方法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2(02):13-19.

[7]刘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重庆大学,.

[8]王珞丁.基于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保护——以宽窄巷子为例[J].区域治理,(45):-.

[9]ПравленияО-ваКВЖД.АльбломсооруженийКитайскойВосточнойжелезнойдороги-[M].Москва,.

[10]熊祥瑞,张颖,杨豪中.工业遗产活化再生分析与理论方法探讨[J].城市建筑,(35):14-17.

作者单位:

赵志庆、张博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江雪梅、陈玉珠、王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以上内容就是“活化再生——扎兰屯市中东铁路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实践”的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建筑界建筑论文频道分享更多历史街道城市设计相关的论文内容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