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多彩非遗相伴成长”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案例。今天中国青年网带大家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非遗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案例。
苏州姑苏区桃坞中心小学学生展示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玘云摄
在苏州姑苏区上学的孩子们,大多都会被学校里精彩纷呈的非遗课程所吸引。看!他们有的手拿棕刷,在阳光下套印出经典桃花坞木版年画;有的穿丝引线,绣出华美苏绣神韵;有的打孔清理、手执画笔,绘出花样彩蛋;有的在一跳一笑间,舞出非遗华章。随着姑苏区年画、彩蛋、缂丝等30多项非遗在校园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学校师生开始学习和了解非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苏州姑苏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截至目前,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72项,其中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8项。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近年来以非遗为特色资源,以学生为本,不断对“非遗进校园”工作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将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结对、设立专项扶持经费、编制校本教材等,培育18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并开展街校联动、游学等活动,探索校外活态体验,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非遗进校园”姑苏工作方法。
组建非遗社团将非遗融入学校拓展性课程
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创作彩蛋、学唱昆曲、练习苏绣、制作扇子……在桃坞中心小学、姑胥小学、金阊实验小学、景范中学等18所非遗特色学校中,学生们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非遗社团,在拓展课程中近距离接触非遗、学习非遗。在这些学校中,少则有一个社团、多则二十几个,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拓展了非遗普及传播的路径。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民间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处木版年画发祥地桃花坞大街的桃坞中心小学,以普及传承木版年画为己任,年就专门成立了木版年画学习社团,开辟“小桃娃桃花坞木版年画传习所”,邀请专家、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逐步形成“桃花坞木版年画”特色。
如今,不少学生报名参加木版年画社团,每周五下午到传习所,了解木版年画历史,传承、鉴赏木刻作品,学习木版年画“画、刻、印”技艺,动手做出一幅幅年画。
平江实验学校则巧妙抓住了姑苏区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在拓展性课程中成立多个非遗社团,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学校具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古色古香的校园中,学校构建了校级、年级、班级的三级社团活动小组,开设古琴、剪纸、刺绣、碑拓、棕编、评弹、昆曲等25个非遗第二课堂。
灯彩社团,追寻姑苏遗韵;刺绣社团,穿针引线;棕编社团,叶间飞舞;剪纸社团,纸上生花;古琴社团,古韵婉转;碑拓社团,承载千年传统工艺......
平江实验学校学生正在练习刺绣。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玘云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非遗和传承非遗技艺,平江实验学校特聘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担任顾问,向学生们讲授非遗相关知识,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仍坚持到学校教学生们制作灯彩;剪纸艺人章维伟多年如一日到学校进行剪纸教学;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经常来学校指导学生们开展活动。
“每年均有20名以上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授课,近万人次参加活动。”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副主任郑云介绍,姑苏区教体文旅委还设立“非遗进校园”专项扶持经费,每两年一次,根据学校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对成果显著的学校进行扶持奖励。
编印校本教材分层级教学推进非遗规范化传播
非遗教学需要系统化、规范化,为此,姑苏区多所学校编制了校本教材,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分层级推进教学,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非遗知识和技能,推进非遗规范化传播。
姑胥小学的老师指导学生绘制彩蛋。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玘云摄
苏州彩蛋技艺,是一种在蛋壳上施艺作画的民间工艺,它在蛋壳外身上以民族传统技法或西洋画等技法,亦可使用以刀代笔、以针线代笔等方法表现各种图案。
为保护传承“彩蛋技艺”这一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姑胥小学大力推进彩蛋进校园工作。除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学校还特意将彩蛋的由来、制作过程、创作技法、蛋雕基本刀法等内容编成了《浓墨彩蛋》校本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绘制彩蛋的指南。
打孔、取蛋液、清洗、打磨、画草稿、绘彩蛋,一个彩蛋的创作必须经过这些步骤才得以呈现,由于在制作过程中会用到美工刀、注射器等工具,考虑到器具使用的安全等因素,学校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创作彩蛋。
在“蛋绘”“蛋雕”课程中,1-3年级学生了解彩蛋的由来和欣赏彩蛋,4-6年级同学动手操作和绘制彩蛋。此外,学校美术老师会在端午节等时间节点,将彩蛋绘画穿插在不同年级的美术课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蛋绘技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桃坞中心小学学生制作木版年画。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玘云摄
桃坞中心小学同样开发了《桃缘》《桃坞经》《桃花坞记》等校本教材,并采取分层级教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知识、图案以及相关故事;中年级学生学习印刷和雕刻,开始雕刻一些较简单的、自己喜欢的图案,如充满科幻色彩的“火山热能搜集器”“宇宙瞬间运输”等;高年级学生开始雕刻复杂的图案,制作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如“一团和气”“福字图”。
在姑苏区,像姑胥小学、桃坞中心小学这样因材施教的学校还有很多,通过研制印编校本教材,分层次推进教学,推进非遗规范化传播与发展,让非遗这颗种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特色创新非遗融入新元素
要让非遗“青春永驻”,在普及传统非遗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融合新鲜元素。在非遗教学过程中,多所学校指导学生将舞蹈、影视文化等融入非遗之中,更有非遗传承人创造性地为学生改造非遗相关工具,让非遗更加适合在校园中传播。
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生表演舞蹈《我们的年画》。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玘云摄
把年画融入舞蹈。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引入经典桃花坞木版年画元素,编排了极具创意的舞蹈《我们的年画》。孩子们手拿制作木版年画的棕刷,演绎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将非遗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姑胥小学学生彩蛋作品。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玘云摄
在彩蛋绘制中融入传统文化、动漫等元素。在姑胥小学,老师会在特定节日给同学们讲解与节日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与节日有关的内容绘制到彩蛋上,还会带领学生们把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苏州四大名园、影视人物等元素融入彩蛋创作。学生创作的“花千骨”等彩蛋,色彩搭配合理、人物生动有趣,展现出独特的创造性。
陈文和学生探讨缂丝作品。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玘云摄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文更是将缂丝机进行了改良创新。在给学生上课时,陈文发现,由于缂丝机较大,学生因为身高、力气等原因无法使用。为让缂丝技艺更好地走进校园,陈文花费一年时间,研究发明了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小型缂丝机,还加入了折叠的功能,并申请了专利。“孩子使用这个小型缂丝机学习缂丝非常方便,可以直接上手操作。”陈文说。
整合多方资源街校联动探索校外活态体验
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全面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一方面强化校内普及和传播,另一方面探索校外活态体验,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非遗。
街校联动,营造非遗传播良好氛围。姑苏区的传统技艺、民俗节庆众多,如元宵灯会、轧神仙、苏州端午、石湖中秋等。姑苏区教体文旅委以各街道开展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民俗学者、非遗传承人走进街道辖区内的校园,通过举办图片展、讲民俗故事等开展姑苏传统技艺传承系列活动,形成了“非遗进校园”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学校也会带领学生在校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桃坞中心小学总务主任、美术专职老师方正文就多次带着学生到苏州博物馆、公园、社区等地印刷年画,并赠送给游客和市民。
学生走出校园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方正文供图
整合非遗资源,增强校外活态体验。姑苏区教体文旅委通过对散布在古城大街小巷的非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非遗保护单位,与非遗“零距离”。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参加由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开展的“姑苏出发——非遗体验之旅”夏令营,在3天时间里前往非遗保护单位,参观昆曲、评弹、缂丝、苏绣、制扇技艺等传统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姑苏区教体文旅委还开展了“知年俗、品年味、赏年画、学年艺、唱年谣、享年乐”系列冬令营活动,让孩子们全方位了解“老苏州”的过年习俗。
此外,姑苏区教体文旅委还开办了“中德青少年艺术交流·姑苏非遗文化之旅”活动,以“昆曲”为主线,先后组织中德青少年观摩经典昆曲折子戏,感受昆曲妆容,深度体味姑苏文化之美。
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规范化的教学、创新性的非遗表达形式、校内外的联动……在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学校的共同推动下,姑苏区“非遗进校园”工作蓬勃开展。
谈到下一步工作时,郑云表示:“我们将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力,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姑苏区的非遗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作者:“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项目组)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