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博采风追影JumboHuang皇氏古建築大全
第回:梁九图善丹青墨兰,劳肇光书丰润凝重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byJumboHuang,PartofTextcitationresourceswasfrompublicdomain)
资政大夫祠门额牌匾是外郎加七级梁九图题词,他的字写得极好,史料记载,梁九图(至年)字福草,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是道光、咸丰年间的社会名士、慈善家和诗人,也是岭南名园梁园的创建者之—,曾任刑部司狱。
自幼聪明敏悟,十岁就能作诗,有“神童”之誉。他不涉足科场,而醉心于读书治学,绘画写字和游山玩水,他与著名诗人张维屏、黄培芳等交情深厚,经常聚会唱酬,九图的诗歌瑰丽中别见清奇之气,很能体现个性。著作有《十二石斋诗集》、
《岭表诗传》、《紫藤馆文存》、《汾江随笔》、《佛山志馀》、《岭南琐记》等传世。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乐于扶持后学,作育英才。此外,九图对公益事业也相当热心,经常捐资赈灾,并开设佛山育婴堂,削平仰船冈乱石以利航运,铺砌佛山通济桥一带的石路等等,深受群众好评。
他的私家园林十二石斋位于佛山潘涌铺(今松桂里一带),原为清初诗人程可则的故址,后来成为梁家产业。九图在道光年间把它营建成幽雅秀丽的园林,将十二块形态奇异的黄石摆放在园中的居室前,取名“十二石斋”,名气远播北京和江南。旧国后由于长期失修而废圮,现已成为一般民居。
九图堂弟九华的群星草堂,也是一座有名的园林,就是今天的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梁园”。
除了诗文,梁九图还善丹青,书法中篆、隶、楷、草样样皆精,也是画兰花的高手。现今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的《墨兰》2幅,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他的《墨兰立轴》和书画作品10多幅。广东省博物馆、顺德博物馆亦藏有他的书画作品。
梁九图生平爱才,以培育晚辈为己任,凡是拜其为师的人,大都成才;而且他善于发现人才,对那些志大好学的穷家子弟,也乐于扶持。就如后来成为己未科(年)探花,授礼部、工部右侍郎的李文田,14岁丧父,家境困难,梁九图就把其接到家中,与他大儿子僧宝一起读书。由于梁九图高尚品德,而且扶掖过的后辈都能功成名就,所以时人都以能够成为他的弟子或得到他的推荐为荣。
梁九图也继承了梁家扶贫助残,热心公益的传统,他开设了佛山育婴堂,组织人力削平仰船岗山石乱石以利航运,铺砌佛山通济桥一带的石路,建高秧地茶亭等。而且种种公益,都想尽办法筹建资金,亲力办成其事,受到了当时佛山人民的热情赞颂。
我走进祠堂,看到很多灰塑的模型,我听邵成村说,修复老灰塑,困难是有不少的,其中一项便是“锈蚀”。因为古代的灰塑以铁线为骨架,日子久了,铁线锈蚀膨胀,很容易把灰塑撑裂。所以,他们每次修补前都要检查加固。如果原来的骨架锈蚀太严重,还要更换铜线和不锈钢骨架进行重塑。
作为传承人,邵成村对灰塑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平时,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找机会宣传这门古老的艺术。他说:“要让全世界都了解灰塑,才会有人喜欢它、从事它、传承它。”
邵成村从15岁随父亲邵耀波学艺,至今入行已有三四十个年头。多年来,邵氏一家行走在南海神庙、镇海楼、六榕寺等岭南建筑之间,对灰塑作品进行修复。光是陈家祠,他们参与的大修就起码有八次。
我记得年吕慧敏,罗桦琳,栾俪云等也来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参观过,她们当时说整个祠堂客流少得可怜。整整一个上午,能看到的游客不超过5人,如今7年过去了,似乎客流量依然是少得可怜,我估计是群众对真正的古建筑不感兴趣,他们喜欢去仿古建筑一条街上去吃喝拉撒。。。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坐南朝北,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陶塑瓦脊,五彩斑斓,两边采用线条优美的锅耳山墙,墙脊上盖陶瓦,两座造型各异的牌坊,分别矗立在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的前院天井,牌坊通体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宫殿和各式花卉纹样、文字记载均用镂雕、浮雕、圆雕和阴刻等,手法夸张,工艺精细。
厅堂内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砖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画,活灵活现,细致玲珑。上上下下,随处可见一些民间艺术大师的艺术杰作。有以各朝代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墙上壁画,如:竹林七贤、太白醉酒等;有民间神话传说的九老图、醉乐瑶池等;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福禄报喜、松旨益寿、福白天来等,还有形色多样风格别致的各种图案花纹,花鸟书法等,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美不胜收。
我欣赏了一会盆栽,再去祠堂参观,异形斗栱和雀替都重新刷了油漆,大厅有气派的木屏风和大量的实木家具,不知道是不是柚木制作的。恩荣石牌坊非常壮观,大厅有大量的油画和展品,还有一些模拟真人的古代生活场景,后面的祠堂还摆放了很多农具,而隔壁的南山书院则展示的灰塑艺术。
孝廉方正牌坊上面有更多的雕刻,栩栩如生,大堂内的壁画更出彩。我走进博物馆,看到了邵成梯,邵成村和他父亲邵耀波的照片,灰塑是镶嵌在他们生命中的一颗钻石,尽管用师傅的话说他是“入错行了”。
年春节邵成村15岁,好奇心驱使让他跟随父亲邵耀波到省城广州工地。当时,最吸引他的不是灰塑,而是一碗一毛五分钱的牛腩汁猪肠粉。打工一天能赚到四五块工钱,可以买很多碗猪肠粉,这就让他一直在工地做了下去。之后,因为邵成村不想去上学,为了管教孩子,邵耀波就让儿子跟着学艺。
年,陈家祠首次灰塑大修,邵成村懵懵懂懂中就被父亲拉到发烫的陈家祠屋顶学做灰塑。邵耀波从配灰浆开始,手把手地教儿子学习这门技艺。邵成村回忆,他的父亲当年对他逐一示范了草筋灰、纸筋灰和色灰三种灰浆的制作:
把干稻草与石灰膏混合、密封、发酵后,加红糖搅拌,即成为“草筋灰”;将玉扣纸与石灰油混合,加红糖和糯米粉搅拌、密封并发酵,就是“纸筋灰”;将制作好的纸筋灰中掺入颜料,就变成“色灰”。
掌握了原料制作,紧接着学习打草稿,其中最关键是如何塑形和加彩等技艺。邵成村在父亲的耐心示范和解读下,学会了灰塑。再往后,邵耀波经常带着邵成村到每一个工地去学习,直到年12月,73岁的邵耀波因病逝世。
邵成村详细解读了一件灰塑作品的制作过程:制作一件灰塑作品,构图结构是第一步,在承力结构的核心部位使用钢筋、铜线塑造基本框架。第二步使用草筋灰填塞批底,完成这道工序后作品轮廓初现。第三步通过纸筋灰细化作品细节,
质地细腻油滑的纸筋灰,令细节惟妙惟肖。第四步是上色,这个步骤特别注重涂色时机的把握,必须等到灰塑干到七成左右方可运动画笔。上色工具是一般的油画笔,下笔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数,颜料不要蘸得过多,要细而匀称地落笔,但是又不能过多地反复,避免造成伤害。从造型,轮廓,细化,到最后上色,环环相扣且互为关联,每一步骤都至关重要。
邵成村说,其中对作品细节的刻画,主要通过纸筋灰完成。纸筋灰的厚度在5毫米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厘米。工匠的手法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纸筋灰的厚薄深浅务必要一次到位,增增补补的返工会徒增灰塑的硬伤。
与其他非遗项目不同,灰塑必须在现场制作,要求户外高空作业,日晒雨淋条件艰苦不说,对灰塑制作者的应变能力是一种考验。完成一件灰塑作品,少则耗时数天,多则数月才成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是灰塑传承人要守住的底线。在湿热高温的岭南地区,首先考验的是工艺人的坚守,要把烈日高温下的屋顶当成是灰塑匠人的“工作室”。
邵成村说,自己入行三十多年,在最近20年中,所带徒弟总数曾超过60人,至今留下来的徒弟包括自己的儿子,仅剩22人。值得一提的是,邵成村的儿子邵煜山最近也被列入广州市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表示,从现在开始,他打算让徒弟带“徒孙”,自己则把重心转到对灰塑工艺的研究上(黄丹彤)。
我之前曾经见过垂脊狮子灰塑,体型极大,施工难度更大,“屋顶艺术”真是考验意志。
我走进灰塑博物馆的大厅,看到大量的灰塑作品,有一些是邵成村的作品,有些可能是他徒弟的作品,有一个工作坊还摆放着灰塑工艺的流程模型,非常生动地介绍了灰塑是如何做出来的。
亨之徐公祠内有南国红豆的粤剧印象馆,“南国红豆”粤剧文化展览分为“粤剧的形成与发展”、“粤剧名人”、“粤剧唱腔与音乐”和“粤剧美术”等四部分,展览将以翔实的资料、图片形式,全面展示具有“中西合璧,南北相融”特点的粤剧文化。粤剧五大流派撑起一片天空。
在宗祠的后面有二到三层高的巨大望楼,有一些并不对外开放,我走到池塘边,发现另外一座祠堂,走进去,看到很多儿童的绘画作品,如刘沁欣小朋友等,大厅内还摆着大量的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北兴小学美术作坊也摆满了很多艺术品。
这个祠堂叫第:次华徐公祠,修建于光绪年间,就是慈禧当晸的时期,
壁画已经褪色了,这个祠堂实际上保存得非常好,只是它位于景点的后门,平常不对外开放的,我是趁后门没有锁,才有机会看到真面目。
“次华徐公祠”是劳肇光题词的,我记得第:玉喦书院也是他的题词,劳肇光字少芗。广东鹤山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散馆授检讨,充贵州、广西副考官(光绪十九年,即年)、安徽庐州知府,官四品。
劳肇光健在时书法颇有名望,他传世的书迹仅在民间故老相传,在市场拍卖和销售亦不多,因此,人们对其书法艺术成就不甚了解。据《广东历代书法图录》、《广东传世知见录》记录:私人藏其八言联一对、条幅一件,广东省文博单位未见有收藏条目。
从劳肇光传世的书法作品来考察,擅长隶、楷、行、草四种书体。书作大多署上甲子年份,对于我们考察其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目前见到的最早作品是光绪元年(),最迟的是光绪二十九年()。我们可从隶、楷、行三种书体来分析他各个时期的创作意态及其风格的形成:
“琴书世泽,俎梪名山”楹联,木刻,红底金字。创作于光绪元年(),当时尚未中进士,由此可见,他的隶书成就已为世人所认可。清中叶,金石碑学的勃兴,学碑成为当时的文人学者的审美时尚。审美取向由单一转向多样,这是不争的事实。劳肇光也不例外,隶书取法汉碑摩崖。
光绪二十三年()节临习王羲之《黄庭经》楷书四屏,纸本,纵66厘米、横18厘米,款署:“玉墀四兄大人正临,丁酉春劳肇光”此四屏从时间来推断,是在其成进士后之作。他在忠于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原帖的基础上,融入欧、颜、柳、苏诸体的优点,虽说临作,实为融会之作。
无聊斋藏其行书楹联两对,是他的代表作品。兹介绍他的“秋香旧入骚人赋,银管先书茂异科”对联,红色洒银笺纸,纵厘米、横37厘米,上联款题:“泽棠贤甥属集元遗山句”,下联款署:“癸卯闰端午劳肇光”,下钤:“劳肇光印”白文、“少申又字臣斋”朱文印各一枚。按:“少申又字臣斋”一印,获悉其尚有“少申”、“臣斋”的字号。内容是集元问好的诗句成联:上联“秋香旧入骚人赋”句,出自《赋十月菊》诗;
下联“银管先书茂异科”句,出自《元遗山集》卷十中《燕都送马郎中北上》诗。此联创作于光绪二十九年()端午节,用笔、结字明显有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轼、赵孟诸贤行书的体貌特征和用笔特点,始从“馆阁体”的书法中解放出来。既有颜筋柳骨与苏体丰润凝重的体势,又有褚赵的风姿意韵。联中的“香”、“银”、“管”、“卯”等字,带有草书笔法。此联为其成熟的佳构。
劳肇光在光绪十七年贵州、十九年广西副考官,外官至安徽庐州知府,官至四品。书法颇有名望,擅长四体书法,丰润凝重。
实际上三华村题字的比较多牛人,比如前文提到的赵崇信和徐琪等(赵崇信,字继周,一字仲履。顺德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进士,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著有《东台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三有传。)
旧游随处足堪誇,两度飞来兴转嘉。捣药老僧忘入定,吠泉仙犬祇眠花。
洞岩几处风烟古,楼阁诸天薜荔斜。一水红尘填不满,千秋长泛利名槎。
我再走到第32:水仙古庙参观,屋脊上有双龙戏珠的灰塑,值班的老人都躺在椅子上睡着了,
旁边有个大叔在扫地,灰尘滚滚,庙内烧着香,浓烟滚滚,把我呛住了,只好跑出来,非常狼狈。
在水仙古庙,塑有真金镶身的木雕神像,被视作神灵,远近焚香求卦者络绎不绝,香火甚旺。水仙古庙是南海王鉴心(鑑心)题词的,道光年重建。
我又走到几个正在施工中的祠堂,第33:仲和徐公祠前面聚集了几个工人,以前罗老师过来的时假,这些祠堂更衰败,不过现在一修,
就更漂亮了,旁边还有一个学校。几个工人站在脚手架上给祠堂的青砖绘画,还有一个空见的女工,匾额是耀斗题词,乾隆年间修建的祠堂,壁画也修复了,旁边还有一个第34:徐大夫祠。
第回:寒窗书剑十年苦读,指望蟾宫攀折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