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最前面,我想问几个
有关艺术圈的数学问题
▲▲▲▲▲
从2元润格到9.3亿元拍卖价的距离是多远;
从籍籍无名到名满天下的时间是多长;
从无人问津到众星捧月的有多少种解;
如果艺术家的功成名就之路是一道数学题,恐怕所有人的答案都不相同;那么名垂青史的那些艺术大师们又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呢?
注意:这是一个跨越时代与文化鸿沟的采访!
“是否有名,由我说了算”
——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毕加索
早年的毕加索在巴黎穷困潦倒、默默无闻得闯荡了多年,甚至连一张画也卖不出去。因为当地的画廊老板都喜欢收藏知名画家的作品而对于毕加索这样一位尚未成名的“艺术家”毫无兴趣。
如果依靠艺术维生,那么“如何从‘无名’变为‘有名’”就成了毕加索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此,毕加索果断地倾其所有——口袋里的15个硬币,雇佣了几个大学生去附近的画廊转悠,他们佯装买家对着画廊里的作品指指点点。其核心思想就是“你们连毕加索的画都没有还开什么画廊?!”或者“你们知道哪里卖毕加索的画吗?”
于是毕加索的作品立即成为了众画廊老板眼中的新贵;一经引进,大家惊喜的发现毕加索的作品确实广受好评,很快便被销售一空。伴随着大量作品的流通,毕加索三个字也渐渐变得人所共知......
名利让世人公正看待我的艺术
——德国的达芬奇·丢勒
丢勒是一位在艺术道路上苦心经营的天才,这种经营不仅在于磨炼技法与冥思构想,也反应在他对集体意识的理解、对艺术体系和自我运营方式的理解之上。
作为杰出的肖像画家丢勒被称为德国的达芬奇,同时水彩风景画也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真正让他功成名就举世皆知的却是他的木刻版画与铜版画,他对新技术的运用让“版画”在欧洲真正意义上从“复制品”脱胎为“艺术品”,让德国成为了艺术强国。
同样功不可没的是他的出色运营:
幅《小红衣主教》,幅《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特》,大量出版的版画扩大了艺术家的传播范围;自己构思并绘制草图,由熟练的工匠进行雕刻,提高了创作的效率;独立融资并出版了当世杰作——《启示录》;创新性地使用了“花押字”作为自己的商标;雇佣艺术代理人,用自己的肖像权换取现款;以及向皇帝讨债......
“我”是我的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艺术魔法大师·达利
除了对待艺术近乎偏执的虔诚态度,达利的方方面面都与艺术家格格不入:精心包装的形象;忠贞不二的感情;插科打诨和低俗的玩笑;以及放纵的自我宣传。
在年仅30岁就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后,杂志的记者这样评价达利“他吸引公众的能力让所有广告宣传员嫉妒”。上挑的胡子与瞪大的双眼,达利似乎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就一直保持着他标志性的形象。他早早得做起了“自媒体”,创办了自己的报纸《DaliNews》;不断制造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