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艺术中国」
年马泉在沙漠无人区考察
年11月20日至12月17日,“马泉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这是继年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之后,马泉教授关于沙漠主题创作的第二次亮相。自年开始,马泉教授每年驾车深入沙漠无人区,这成为他生命和创作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近十年来,他开始以极致生存环境的感受与思考为出发点,通过不停的媒介实验与探索,将跃迁的认知转化为艺术创作。
年马泉在沙漠无人区考察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内,无论是超越了具象藩篱的马记水墨系列,以木刻与绘画结合的马记综合材料,还是将科学研究与艺术转化结合的瓷沙编码、时间雕刻,还是结合了沙漠图景和声音艺术的影像作品……马泉作品展中媒介的丰富、探索的深度超出了大多数观众的预料。马泉的艺术作品建立在他身体力行的生命体验之上的。正如他所说“用艺术的方式提出问题,用设计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不断地追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断地探究怎样的媒介才能更加精准地转化出他的思考与感受。
十余年来,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探索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未来他将如何探索下去?艺术中国在展览现场对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家马泉进行了专访。
清华美院美术馆“马泉作品展”现场
艺术中国:人们之前对您的印象更多是一名著名的设计师和美院教授,年关山月美术馆和年清华美院美术馆的展览让人惊讶地看到您在纯艺术领域的思考和实践,您自己如何看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
马泉:这种现象其实与目前国内外学科的一些定义有关。年代我接受本科教育的时候,我们专业的老师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像吴冠中、刘巨德、钟蜀珩、陈雅丹、魏小明先生等,另一个是像余秉楠、陈汉民、高燕、何洁等设计方向的老师。回望来看,这个师资结构非常适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底层知识架构,所以我们那一批学生明显地更多样性发展,既出现了众多国内外闻名的设计师,也有像我的同班同学张大力、高波、王小松等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独立艺术家,虽然目前发展的路径方向不一样,但我们都出自同一个艺术教育平台所给予的知识结构。
清华美院美术馆“马泉作品展”现场
我一直认为本科教育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扎实宽泛的知识结构,学生将它跟自己的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去实现自己的发展。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根本区别不是媒介,而是问题主体:一个是将解决客户的问题,另一个是解决自己看世界和表达自己的认知,虽然问题主题不同,但它们的实验路径和需要的知识结构是差不多的。
我的设计经历滋养着我的艺术创作活动,我更会注重认知在整个创作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媒介的丰富性。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