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工艺,一技一艺皆可成名

到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繁荣,城市集镇空前壮大起来,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兴起了一些专业化市镇,如松江青浦、常州云亭的棉纺业,如嘉兴石门、苏州盛泽的丝织业,如景德镇的陶瓷业,等等。

从明代绘制的《皇都积胜图》和清代绘制的《盛世滋生图》中,可以认识到当时北京和苏州的工商业有多繁荣。

在清代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里,人物过万,店铺繁多,市招如云,可辨识的店家就有两百多家,其中包括丝织、棉纺、染坊、瓷器、铜、锡、玉、竹等五十多个行业。

市镇的兴旺,使城市人口激增,同时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大大提高,出现了“百姓日用即道”、“一技一艺皆可成名”的主张。

明代的宋应星撰写出了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不少当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科学成果。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传入对于工艺美术领域的多元风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间工商业虽兴旺,但官营手工业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明代手工业由内官监和工部管理,下设若干局和厂,管理着基层的组织-作坊。清代设立内务府下属养心殿及武英殿造办处,承制大量的工艺精品。内织染局及苏、杭、南京织造负责“御用缎匹”等的供应。

由于面对使用对象不同,工艺品的审美取向也大相径庭。民间喜欢世俗趣味,文人追求自然雅洁,宫廷工艺虽技术发达,却一味追求繁缛华丽。

缂丝芙蓉双雁图轴

染织工艺

1、丝织

丝织生产的工艺过程:浴种(消毒与淘汰病弱蚕卵)、饲蚕、结茧、缫丝、练丝、染色、络丝、卷纬、整经、织造。

明代丝织的主要产地有江浙、四川、山西、闽广等地。

缎,是主要的高档丝织品,分为妆花、本色花纹缎和织金银缎等。妆花,是用许多不同色丝织成的一种纹饰丰富的缎。

福州工匠林洪创制了改机,它是以四层经丝与两层纬丝织成的双层提花织物,轻薄柔软,双面显花。

此外,蜀锦、山西潞安的“潞绸”、福建漳州的天鹅绒、广东的纱,都很有名。

明代丝织品的图案很丰富,包括龙凤、花鸟、人物、几何纹样及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图案的处理趋向于写实。组织多用团花、缠枝、折枝等形式,通过网状的四方连续结构,把花纹排列起来,严谨而流畅。

清代的丝织中心在江南的苏、杭、宁,康乾时期是丝织工艺的黄金时期。由于制造技术的改进,使成品变化更多,特别在配色方面,借鉴了绘画技法,创造出晕色渲染的效果。

苏州的仿宋锦,秀丽典雅,多为几何纹上饰以团花;南京的云锦,继承了明代风格,喜用云纹,色彩多变,装饰性很强。蜀锦、回回锦、僮锦,都是清代的名品。

2、缂丝

缂丝是一种十分繁复的技术,首先要将图样轮廓勾描在经线上,再以各色彩丝小梭织纬,按轮廓一块块地缂出花纹。常用“通经断纬”来概括缂丝的工艺特点。在视觉上会形成纹样边缘处的较大空隙,故有“承空视之,如雕镂之像”的效果。

缂丝技术在表现灵活自由的图像上有着优越性。

缂丝团龙十二章纹衮服

复制品

明代有专门机构负责缂丝生产,产地主要在南京、苏州、北京。多以名家画稿为蓝本,配色多样。

清代缂丝在乾隆时期风行一时,多缂制尺幅巨大的作品,但常用笔墨来“补笔”。

3、棉织

乾隆时期,已经出现了拥有织机千台、工人数千的大型工场。棉已取代麻成为人们日常服饰的主要衣料。最著名的产地仍在江南,特别是江苏松江(包括今天的上海、华亭、青浦等)已成为全国棉织中心。

4、印染

明代芜湖是印染的中心,在很多地方则形成了染色的分工,如红以江苏京口为上,蓝则以福州最出名。同时,染坊也有专职,红、蓝、杂色分开。清代的湖州和四川的染色都很出名。其中药斑布,即蓝印花布工艺,遍及全国。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蜡染工艺最受欢迎。蜡染,是用蜡作为防染物在白布上绘制花纹,入缸染色,然后去蜡显花,得到蓝地白章的成品。

5、刺绣

明代刺绣的代表是“顾绣”。明嘉靖时,上海有名进士顾名世,因其一家几代善绣,故称“顾绣”。

顾绣韩希孟花鸟图册局部

清代刺绣更加繁荣,欣赏品和日用品都很多样,创造了大量新的针法,形成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

粤绣百鸟朝凤镜芯

浅驼纱地彩绣牡丹纹女单袍

剔红海兽纹盒

漆器工艺

明代官办的制漆机构主要是永乐时设置的“果园厂”,所制漆器称为“厂制”。而扬州、福建等地也形成了独特的漆艺传统。

雕漆包括剔红、剔黑、剔黄、剔彩等,以剔红数量最多。

明永乐剔红花卉纹托

明宣德剔彩林檎双鹂图圆盒

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漆肥厚,刀法圆润,讲究磨工,纹饰题材广泛。

明嘉靖双龙捧寿纹雕填漆箱

到了嘉靖、万历时,风格稍变,不复藏锋,棱线清楚,纹饰出现了赛龙舟、聚宝盆、货郎图等情节性的内容。

清乾隆菊瓣式朱漆盘

清代漆色鲜艳,刀锋毕露,追求精工纤巧的趣味,胎骨也从明代的木胎发展为兼有瓷胎、皮胎、紫砂胎等。

清剔犀云纹寿字尊

剔犀,是以朱、黑或加入紫、黄等色漆,分层相间于胎骨上,再雕刻云纹等纹饰,刀口显露层层依次循环出现的不同色漆,又称“云雕”。

雕填漆器的工艺分为,以阴刻线勾出花纹纹理,线内填金,即“细钩戗金”的方法及刻花后填以彩漆并打磨光滑的技术。

明晚期“千里”款螺钿剔胎黑漆执壶

清“卢葵生”制雄鸡图百宝嵌漆砂砚盒

用贝壳薄片刻成人物花草等嵌贴于漆器上面,称为螺钿。将金银宝石、玳瑁象牙等与螺钿配合使用的“百宝嵌”工艺兴起,产生了著名的匠师,明代的江千里和清代的卢葵生。

此外,金漆和彩绘漆器也是重要的漆器品类。

明景泰掐丝珐琅花觚

珐琅工艺

掐丝珐琅,就是以铜、铜合金,或金、银等为胎体的器物表面上,通过焊接金属丝来划分装饰区间,再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并经多次烘烧、打磨、镀金而成,既有金属的坚固,又有宝石镶嵌的华丽。

珐琅釉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及用以呈色的各种金属氧化物等,其基本构成与玻璃、陶瓷相似,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珐琅器具备了将金属与玻璃合二为一的工艺特征。

景泰蓝,是我国传统对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的俗称。

珐琅工艺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唐代起源说,元代起源说,明代起源说。不详论。

唐十二棱银镜

元掐丝珐琅鼎式炉

明宣德掐丝珐琅杯托

明掐丝珐琅海马狮子纹钵

清画珐琅花卉纹水丞

清康熙画珐琅凤凰纹盘

清乾隆画珐琅绿地描金兽面方瓶

清鼻烟壶

清黄地套五彩玻璃瓶

玻璃工艺

玻璃古称璧琉璃、琉璃、颇黎等。我国传统的玻璃主要是低温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钾钙玻璃在材质、工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明代,山东博山颜神镇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基地,所产以簪、珠为主,质地有透明、半透明,色有绿、蓝、白、黄等。

朱檀墓的黑白棋子

明代出土的玻璃工艺品很少,目前仅有山东朱檀墓的黑白棋子及扬州史可法墓的带板。

清代广州、博山、苏州、北京都生产玻璃,且内廷融合了南北和外来因素,玻璃制品别具一格。

清代玻璃品种丰富,包括陈设器皿、典章服饰、文房用品、装饰物、鼻烟壶等。色彩齐备,包括透明与不透明的彩色玻璃。发明了套料技术,以白或彩色玻璃为胎,粘贴别色玻璃图案,再经碾磨而成。

清康熙透明玻璃水丞

清雍正黄玻璃菊瓣式渣斗

清白地套蓝料鼻烟壶

清搅胎玻璃瓶

清乾隆金星玻璃“三羊开泰”山子

清周灏竹雕松壑云泉图笔筒

竹刻工艺

明代中叶以后,因为文人的亲身参与与宣传,竹刻真正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明张希黄雕刻留青山水楼阁笔筒

嘉定(今属上海)和金陵(南京)自成派别,名家辈出。嘉定的朱鹤、朱小松、朱三松祖孙均以竹刻出名,合称“嘉定三朱”,以浮雕、深刻及镂雕等技法见长。

明朱缨雕刻刘阮入天台图竹香筒

濮仲谦款竹雕松树小壶

金陵的濮仲谦等刀法简洁,古朴天真。

清代之后,涌现出周灏、潘西凤等名家。乾隆时期,造办处以竹根仿制商周青铜器。

明清工艺的特点之一是工艺技术的成熟,一是品类繁多,除了上面所讲的几类,还有象牙、犀角、木刻、砚墨、锡铜等工艺品。很多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更是异彩纷呈。

备注:码字不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芳华。禁止以个人名义转载于其他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