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承载着苏式文化的记忆和印记
苏作手工艺是植根于江南民众土壤的活态文化,始终伴随着苏州社会文明的发展,折射出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民众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轨迹,深藏着苏式文化发展的记忆和印记。
苏州紫金庵宋代彩塑罗汉如果说史前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反映出苏州社会文明发展的早期风貌,秦汉南北朝时期的漆器、玉器、碑刻、刺绣等显现出苏州文化精湛细腻的轮廓,那么唐宋和元明清时期苏州手工艺从成熟走向辉煌则全面记录下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印迹。唐宋时期从富庶的水乡农耕经济到城市经济与人文地利交相辉映,促进了叠石、盆景、灯彩、泥塑、刺绣等日渐兴盛,至南宋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缂丝、织锦、刺绣、碑刻、泥塑、灯彩等全面发展。历元至明中叶,苏州成为我国东南最大的经济城市,商业繁荣、文化鼎盛,文人集聚、匠师辈出,无论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及与民众生活起居相关的家具陈设,也无论昆曲、绘画、丝绸、盆景以及民俗活动,苏作手工艺在时代更迭和文化变迁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苏州民众生活文化记忆的背影。
清代乾隆御制玉碗苏作手工艺是物质的、有形的造物法则和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世界的结合体。从物质层面上讲,其发展变化传递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东晋北方氏族的南迁,促进了苏州民风由尚武开始向尚文转变,唐、南宋两次北方官宦、文人的大量南迁,尤其是宋廷的南移确立了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与市井文化相融的发展趋向,至明代中晚期,在承续前代的基础上,文人士大夫阶层与市民阶层两种文化的合流,改变了以往历代仅以贵族、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格局,不仅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苏式文化特征。从非物质的层面看,物质载体背后蕴藏着的非物质文化内容也极为丰富,一代又一代匠师们融汇历史文化积淀精华,并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及情感凝结到作品之中,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动的,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大到建屋造楼,小到生活用品,其文化内容既有诗情画意的情调,又有赏物抒怀的惬意,既有修身养性、励志自勉的情愫,又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寄托,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陶醉,又有海纳百川、面向未来的情怀,充分反映出苏式生活文化的精神气质。
苏作是苏式生活文化的美学经典
苏作手工艺是文人文化与工匠文化高度统一的产物,是形式美和内容美和谐统一的范式,充分反映出中国式东方审美的神韵和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时代,跨越国界的艺术魅力,是苏式生活文化的美学经典。
拙政园岁寒三友飞罩香山帮工匠汲取水之柔美,山之秀丽,经沉淀积累、兼容并蓄、精益求精,创造了以苏式建筑为主体,以各类手工艺为装饰,以山水林木为衬托的苏式园林,营造出婉约、平和、宁静、幽远的诗情画意,具有生活美学典范的意义。
缂丝以文人书画为尚,以描摹江南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为特色,无论淡雅、清丽、沉雄、文秀,均格调高雅、精致细腻,既反映出匠师与文人画家的心灵共鸣,也凸显出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造物艺术特征。
南宋沈子蕃缂丝“青山绿水图轴”-复制宋锦在宋代有四十余种花色名目,至明清发展到百余种。宋锦采用经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和彩抛换色的独特“活色”工艺,在不增加纬线重数和织物厚度的情况下使色彩丰富而多变,甚至整匹锦的花纹色彩均不相同,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丰富,花纹丰满肥亮。其图案以变化了的几何形为骨架,如龟背、四达晕、六达晕、八达晕等,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的地色与略加对比的主花,对称均衡,轮廓线条转折自如,既有规则型图案的直线美,又有装饰性花纹的曲线美,色彩雅丽,艳而不俗,蕴涵着吉祥、祈褔、喜庆的世俗民意,寄寓着民众对真善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具有古朴秀美的艺术品位。
明式椅以苏作家具为代表的明式家具在人们的生活起居领域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其完美性、合理性、实用性、装饰性完整统一,无愧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精华。明式家具具有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工艺精良,漆泽柔和的显著特点,不论椅子、条案还是茶几、书架,其清秀的造型、匀称的比例、简洁的装饰线条,既考虑了使用功能及其舒适度,又映射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直至今天依然是人们效仿的典范。
苏作是苏式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苏作手工艺充分体现出江南民众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光辉,是苏州文化衍生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是当今苏式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
苏作手工艺植根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其物化载体所反映出的内容、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出锦绣江南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其活态的技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从而持续地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苏作手工艺是苏州人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数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一类手工艺都形成了特定的外形式、内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装饰风格,其物质载体蕴藏着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递着民众的生活智慧和世俗民意,是连结大众情感的重要纽带和维系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通过彰扬其文化精神,展现其时代价值,必将增强民众的文化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能够为民众带来更广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向红绣府为APEC会议领导夫人绣制的服装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深刻变化。苏作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当前,苏作手工艺在多样化发展中有三种提升方式。一是整体的技艺传承,即在全面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再创造、再提升。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既可在仿古建筑的建造中大显身手,又可为现代建筑的室内环境营造浓郁的生活文化氛围。苏绣既可以充分运用多种针法表现反映生活,歌颂时代的作品,又可以与服装服饰配套,成为中高档礼服或时装的重要装饰,还可以通过绣画结合设计形式多样、寓意美好,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创用品。二是传统技艺和现代风格相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文化相适应。玉雕不再是一味的仿古,而是将代表民族精神的古代图案纹饰元素加以组合,强调虚实、强弱、肌理等艺术处理方法,以体现今人的认识与感悟。现代陶瓷的器型、釉色和彩绘可以不断创新求变,以反映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第三是以现代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对传统工艺形式加以提炼与改造,其中既包括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与移植,也包括形式与技艺的分离与移植,还包括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如桃花坞木刻年画、剪纸等图案可作为各种文化产品的装饰点缀,还可以运用科技成果代替手工开发多种文化产品,等等。无论何种方式,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传统技艺及其形式内容始终是文化创造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苏作是苏州古城的靓丽名片
苏作手工艺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传承,又有创新发展的现代延续,直至今日依然充满着活力,堪为苏州古城的靓丽名片,也是国内外民众了解苏州,了解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
如果一座城市能形成一种凝聚起这座城市民众的共同记忆、文化气质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形态,这座城市便会产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感召力。苏作手工艺就是苏州这座文化古城清丽秀美、精巧雅致的文化精神的承载者,许多人认识苏州往往是从了解苏作手工艺开始的。
张晓飞桃花坞木刻年画“水乡·秋”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内外宾客如果走进苏州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随处都可以看到历史留下的苏作手工艺的印迹,不论是古典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及室内陈设,还是古民居里抬头可见的砖雕、木雕,不论是人家尽枕河上的一座座小桥,还是乡间小道上铺就的青石板,不论是风景名胜中的历史人文古迹,还是博物馆里陈列着的一件件手工艺品,无不传递着苏州文化精神气质的底色,何况今天仍可见到一个个绣庄里的飞针走线,一家家工场中的经纬穿梭,一间间作坊内的精雕细琢......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更是“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了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制的“芍药百蝶图”苏作手工艺体现出极富东方艺术审美神韵的中国艺术、中国精神的无穷魅力,赢得了世界各国各界人士的尊重与推崇。沈寿绣制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稣像”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项。苏州刺绣研究所、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等绣制或织造的苏绣、缂丝佳作许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苏作明式家具可以穿透时空,横跨东西,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大英博物馆选定的中国五位玉雕大师的六件入馆珍藏作品中,有杨曦的白玉摆件“秋语江南”“莲相”,俞挺的青玉器皿“薄胎茶壶”,马洪伟的青玉摆件“角”等四件。出具的收藏函写道:“我们非常荣幸在馆内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纪的雕刻大师们的玉雕作品。这些当代玉雕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的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西班牙、南非和中国台湾地。大量手工艺品出口到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在满足各国民众珍赏或收藏东方艺术品需求的同时也将苏州的文化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杨曦和田籽料“秋语江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国际间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媒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苏作手工艺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奥运会,还是国际会议;无论是中国各级政府组织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还是外国民间机构在当地组织的各类现代创意设计研讨;无论是外国举办的博览会、时装表演,还是国内举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展览会,都频频闪现着它的身影,使世界各国从政要到大众在珍赏苏州优秀而精粹的手工艺的同时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