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鲁与党同龄,刻刀和画笔就是我战斗的武

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73.html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周岁的生日

生于年7月的百岁版画家黎鲁

是党的同龄人

百岁黎鲁生日现场(来源澎湃新闻)

早在年,黎鲁在上海华华中学求学时就在校长林钧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林钧是大革命时期上海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曾经担任过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秘书长,上海的“五卅运动纪念碑”上镌刻有他的名字。

中学毕业后,黎鲁先在大夏大学边读书、边搞刊物。因为酷爱美术,年又考入了上海新华艺专。年夏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上海沦陷,在组织的安排下,黎鲁来到了新四军淮南根据地。

黎鲁在新四军路西根据地

淮南根据地被津浦铁路一分为二,黎鲁所在的部队在津浦铁路的西面,所以称为“路西”。开始他被安排在路西军分区文工队,后来因为部队要石印一幅英文版的苏联地图,需要把地图上的英文地名翻译成中文,而黎鲁是部队里唯一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懂点英语,就被领导临时调到印刷厂搞翻译。印刷厂与新四军二师六旅的《新民主报》报社在一起,报社总编看到黎鲁懂英文,又对苏德战场的形势很感兴趣,而当时报社正好缺一个国际新闻版的编辑,就把他留下来代理这个版面的编辑。

在那里黎鲁与印刷厂的同志混得很熟,有一个刻字工人知道他会画画,就建议他刻木刻,并送给他几把木刻刀给他试试。黎鲁一试,果然很容易上手,于是在一个下午一口气刻了三幅木刻:一幅是临摹吕蒙的木刻《铁佛寺》,一幅是临摹力群的鲁迅像,第三幅就对着镜子刻自己。总编看到印出来的木刻作品倒有点像样,就鼓励他为报纸刻一些插图。就这样,黎鲁闯进了版画创作的大门。

黎鲁《黎鲁第一张木刻自画像》

版画

此后,黎鲁就在报社用木刻为新闻或社论配插图,其中有为纪念苏德战争二周年刻的《一年不如一年》《希特勒没有好下场》;有为转载《解放日报》社论而作的插图《今之秦桧与今之刘豫》《“军纪”何在》《大势已去》以及《墨索里尼下台》等。当时报社没有条件制锌版,所以黎鲁都用比较硬的梨木板刻木刻,板的厚度刨得与铅字的高度一样,这样就可以直接跟铅字拼在一起上机印刷了。

黎鲁《今之秦桧与今之刘豫》

版画

抗战胜利后,东北解放区急需大批干部,黎鲁报了名。经组织同意后,他打起背包从路西一直走到淮南区委的所在地淮阴县。淮南军区政委兼淮南区委书记肖望东,原来是黎鲁所在新四军二师的政治部主任。报到时肖政委对他们说,去东北的人已经太多了,不要都去东北啦,我们淮南自己也需要干部啊!还关切地问黎鲁:“什么时候入的党?为什么要去东北?”黎鲁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喜欢画画,想搞美术工作,到东北后打算再去学校学习美术。”肖政委一听就对黎鲁说:“你要去读书?吕蒙嘛,呱呱叫的嘛,他还不能教你吗?”黎鲁非常崇拜吕蒙的作品,原来一直想去他那儿工作,苦于没有机会,现在东北去不成了,但肖政委发话让他跟吕蒙学画,给了他意外的惊喜。于是黎鲁名正言顺地找到了吕蒙,就在他领导的《淮南画报》编辑部干了起来。

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加强了对解放区的进攻,黎鲁被调到新四军二师与淮南地区北撤干部编成的“随营学校”,并入了华中雪枫大学。不久,雪枫大学又奉命与原山东军区的“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成了新的“华东军政大学”。黎鲁被分配到校报《军大导报》中担任编辑,木刻《刺杀》《投弹》《林中上课》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作品。

黎鲁《林中上课》

版画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下,“军大”随着大部队边打边撤,《军大导报》也是边行军、边办报。年8月间北渡黄河,来到了山东渤海地区信阳县境内的流坡坞。年春,华东战局发生了重大转折。“周村战役”“潍坊战役”后,胶济全线解放,国民党军队龟缩在济南、青岛等几个孤城中。5月1日,“军大”奉命从驻地流坡坞南渡黄河,进驻到潍县的坊子。直到9月部队即将攻打济南时,黎鲁被调离了“军大”,到《华东画报》担任编辑。

在《华东画报》这个“画家成堆”的地方,黎鲁受益匪浅,特别是社长龙实对他帮助很大。黎鲁有一幅比较成功的木刻作品《告别》,就是在龙实的启发下构思创作的。后来这幅作品发表在年7月11日《解放日报》上。还有一幅套色木刻《决战即将开始》,也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黎鲁《告别》

版画

黎鲁《决战即将开始》

版画

年4月以后,《华东画报》社就开始为南下接管作准备了。大约在5月底,黎鲁他们乘上火车向上海进发。火车开开停停,于6月初到达刚解放不久的上海,与先期抵达上海负责接管上海美术界的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负责人吕蒙、沈之瑜和《华东画报》社长龙实会合。当时从老区来到上海的部队美术工作者吕蒙、沈之瑜、龙实、鲁岩、涂克、吴耘、江有生、沈柔坚、黎冰鸿、吴联膺和黎鲁等,都同住在江苏路弄。这里原来是国民党一个高级官吏的公馆。大家白天在楼里办公,晚上则打开背包席地而睡。

解放后的上海,在军管会领导下文艺界、美术界非常活跃,各种展览会、游园会层出不穷。年8月“上海美术界劳军支会”在大新公司、国货公司两处同时举办了《劳军画展》。画展后,劳军支会决定在参展画作中,挑选一部分较好的作品出版一本《新美术选集》,一方面可为这次劳军运动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另一方面也可将版权出售之所得来充实美术界的经费。黎鲁的《参军图》和《英勇进击铁路工厂》两幅木刻作品入选。

黎鲁《参军图》

版画20世纪40年代

《上海美术》是“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的机关刊物,年4月1日正式出版,在创刊号的“报眼”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上海木刻研究会于一月十六日成立,即席选出章西崖、郑野夫等十一人为理事,杨可扬为理事长。”黎鲁被选任木刻研究会的组织工作。木刻研究会成立后,陆续出版了《一九五○年木刻集》《上海木刻选》《可扬延年木刻选》和杨可扬的木刻连环画《英英的遭遇》,还举办了首届版画展。以后又与北京联手出版了《版画》杂志,为推动和发展上海乃至全国的版画事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黎鲁在新华艺专只学习过一年,一直觉得自己绘画基本功不够,解放初到上海后,曾到新乐路上的“现代画廊”进修过素描。画廊的创办人陈盛铎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后来长期在同济大学任教。黎鲁向他讨教怎么提高绘画水平,他说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所以,黎鲁在担任新美术出版社领导时,就要求大家画素描,练习基本功,每星期至少画4个钟头。黎鲁自己也与贺友直、程十发等专业作者一起画。当时他还把陈盛铎先生请到社里来做辅导,出版社一度掀起了专业学习的热潮。

年反右运动开始后,吕蒙和黎鲁都受到了波及。黎鲁的“问题”主要是同情右派,还有给连环画家的稿费太高等。于是被撤消了职务,下放到宝山庙行先锋公社劳动。

劳动结束后,黎鲁回到了出版社。他想,不当领导了,以后倒可以多搞些美术创作,但在报到时,领导却安排他担任了文字编辑。既然白天不让他画,那就晚上搞木刻。那个阶段黎鲁刻了很多木刻。年上海美协举办“上海市美术作品展”,黎鲁的木刻作品《明末群雄》被选中参展。此后,他又接连创作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和农村题材的作品,其中木刻《春暖》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当时杨涵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美术评论《深入生活大胆创新——看一九六一年上海美展版画作品有感》中,还专门提到了黎鲁的这幅作品。

黎鲁《明末群雄》

版画-

黎鲁《春暖》

版画

年以后,社会环境整体比较宽松。那时出版社每位编辑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后可以有一个礼拜的创作假,黎鲁就利用假期创作古装题材的木刻作品。当时中央号召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他就按照这个思路,先刻了一幅《王佐断臂》,后来又刻了岳飞《满江红》《单刀会》《班超》《蔺相如击缶》《完璧归赵》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离休后,古稀之年的黎鲁先生,于年4月骑了自行车从上海出发,经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甘肃、四川等十一个省区,沿途采风画画,历时近半年。程十发先生为此赞曰:“壮行万里、杰作千张”。贺友直先生也题词说:“人人都会老,大凡人人又都怕老。不怕老不服老的,则不多。黎鲁同志人老但志壮心壮,才能有行万里路之壮举。可敬可佩!”

黎鲁与家人(摄影张峻松来源澎湃新闻)

作为一名具有八十三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百岁高龄的黎鲁先生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数年来,他画了许多水墨作品,并先后撰写出版了《八山十七水:一个画家在骑车旅途中的絮话》《连坛回首录》《速写十五省:黎鲁单骑千里写生记》《穿越南北中》《黎鲁作品集》《连坛风云记》《走出碎片化》《上海》等多部著作,为上海美术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黎鲁先生依然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周年华诞和黎鲁先生周岁大寿的喜庆日子里,由衷地祝愿黎鲁先生生命之树常青、艺术之花常艳,也祈愿黎鲁先生为后辈留下更多的艺术佳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原标题:《黎鲁:与党同龄,“刻刀和画笔就是我战斗的武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