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脚下的木刻楞霸王圈

白癜风介绍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电视剧中出现的满族民居多为四合院

这种建筑只适合在平原地区居住

那么长白山区的满族民居是什么样的?

满族木屋被当地人称为

“木刻楞”,又叫“霸王圈”

建筑学上称之为“井干式”房屋

锦江木屋村被誉为

“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

而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

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脉络·长白山区满族特色民居

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区,他们创造的独具风采的木屋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满族最早的先人肃慎族于先秦时期就生活于长白山区。春夏,以树木搭建简易的木屋,冬则掘地为穴。后来满族先人发明了火炕,以空树筒为烟囱,解决了取暖难题,使木屋建造技艺有了新的突破。

《北盟会编》载,金代的女真人已创造了木屋建造技艺:“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向东。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饮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这就是沿袭至今的满族木屋。

长白山的莽莽林海为之提供了造屋资源,形成了木屋“木墙、木瓦、木烟囱”的独特样式。如今,为了保护环境,当地不再砍树新造房屋,只对老屋进行修缮维护。

昔日,乾隆皇帝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刻楞房子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时,曾即兴写下“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家仙草,五味朱旒拙四桠”的诗句。

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一座山里的木刻楞院落:木烟囱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培着关东三宝之首——人参,四品叶的枝桠,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籽相映生辉,把木刻楞院落装点得绚丽多彩。

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江木屋村位于白山市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村民沿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嗑楞屋”,是用原木凿刻垒垛建成。

圆木垒垛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所以又称作“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纵使有霸王的力气也不可将其推倒,建筑学上称之为“井干式”房屋,然后将黄泥掺上有韧性的稻草或乌拉草筑成保暖效果非常好的泥墙。

而房顶的瓦片都是用抗腐蚀的松木锯成段后,再顺木茬切成薄厚均匀的木片,这个木瓦制作起来非常考究。

首先选材一般使用红松、白松、樟子松来制作,这些松树的木质順长不长栉子,做木瓦又称打瓦、劈瓦,要靠制瓦人用一种木锤去敲打木墩上的劈刀,劈刀经过木锤的压力,一下子震开原木,形成了木瓦,而烟囱是用空心的木头做成的。

如今山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早已改变,锦江木屋村成了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8月,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年7月,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年9月,被入选“吉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说·守望康熙三百年

锦江木屋村的大门两侧的造型是满族典型的井干式建筑,大门上方“守望康熙三百年”七个大字,是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曹保明亲笔题写。简短的七个字,却有着一段传说。

锦江木屋村原名孤顶子村,因村北一座平顶孤峰而得名。后改名为锦江村,是因为锦江从村旁流过。村落地处深山莽林之中,曾是进入长白山主峰的交通要道,据传,乡民在此世代生活已有三百余年,只为守候一个承诺。

相传,公元年,清朝康熙皇帝决定到长白山主峰祭祀,乡民的祖先便是当年进山探路的兵丁,而后驻扎在此等候,因祭祀活动未能成行,留下的兵丁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此一等就是三百多年,便形成了村落,繁衍生息至今。锦江木屋村内的一口百年古井,也似乎在诉说着那段传说。

这里作为全国唯一现存的满族木屋村,木刻楞房屋建造技艺呈现时光与橼木的组合、承载关东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成为名副其实的长白山生态文化博物馆、长白山民俗体验中心、长白山艺术家创作写生基地。

悠游吉林综合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和小吉一起点“赞”和“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