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正在消失的5种手艺人,曾经都是座上宾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诸多视频平台的出现,不少人发现很多在过去来讲都是特别接地气、特别生活化的手工技艺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喜欢编竹篾的小伙、擅长制作油纸伞的大叔、一心研究木刻的爷爷、最爱刺绣的大姐……

这些手艺人通过短视频得到了无数“粉丝”的追捧和称赞,可见中国传统民间技艺之美如今依然妙趣横生、引人注目。

然而,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兴工业生产工艺过程的机械化、电气化、集成化,有5种民间传统手艺人正在逐渐消失。

过去,这5种传统手艺人是极受百姓们敬惜的“座上宾”,而到了如今的城市和乡村走一走、看一看,您还真就很难找到这5种民间传统手艺人的踪影。

排在百行工匠之首的木匠

中国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在以往的岁月里,民间有很多技艺不同的工匠,他们凭着自己的手艺造物谋生,在方便了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以及不错的待遇。

而在百行工匠之中,排在首位的便是木匠,因为有句话说得好:百业百行,木匠为王。

在封建社会,按照古代统治者对平民职业的分工来看,木匠在“士农工商”这样的层级排序中仅仅位列其三,甚至连普通的农民都不如。

可为什么以前的人们都非常尊重木匠而且向来都不敢苛待他们呢?

在水泥、混凝土、钢筋都没有成为建造房屋的材料之前,人们的居住、出行、用具、婚丧等的生活诸多方面,都完全离不开木匠的手艺。

在遥远的旧时代,欲居者必先有其屋,也就是说人要生存就得有屋宅以供居住和庇护;

造好了自家房屋就得有门有窗,还要置办桌、椅、箱、柜等家具家什;

过去婚嫁的人家需要打嫁妆、办丧事的人家需要做棺材;

耕地需要木制的农具、过河需要木船、打水需要木桶……

总而言之,上至王孙贵胄、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木匠手艺。

以前的老百姓都对木匠高看一眼,因为木匠的手艺决定了器物和房屋结实与否、美观与否。

好的木匠是“全能型人才”,他们会设计、会造型、会计算、会用料、会拼装、会雕刻、会上色。

总之无论立体还是平面,一个好木匠就好比是一个“木料艺术家”,能让百姓的生活起居舒适、实用并且多姿多彩。

如今,人们的家具基本都是工厂的车床批量制造出来的,即便是再偏远的农村也没有人用木头来搭建房屋了,无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纸制品成功代替了木料制品,使得木匠手艺人正在迅速地消失。

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石匠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很少听说过“石匠”这个行当。

但你可知道,石匠不但是历史上传承时间最久远的职业,而且它还是人类最古老的手艺。

石匠是通过劈、敲、撬、凿等方式开采石料,然后利用石料来制作各类石制器具的手艺人。

若是细究起来,石匠出现的时期应该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

无数的博物馆陈列物、历史人文教科书示图都向我们展示出了旧石器时代便已出现了的各种石器,那些形状朴拙的石斧、石杵、石锉、石臼都帮助原始人类更好地适应了粗粝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每个国度都有很多依托石头制品而传承下来的遗迹与文明:

古埃及的金字塔是石块与石刻的精美结合体;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全球最壮丽的人造景观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文明是通过14块石碑记录并保存下来的;

伊拉克发现的石刻碑文记载了古代发生大洪水的具体景象。

在旧时代中,无论是石磨、石桌、石刻、石碑还是石桥、石门、石佛、石塔、石楼,无不凝聚着石匠手艺人们的颗颗汗水以及心血结晶。

而在充满了机械化和科技感的现代社会,人们早已用机器、机床、钢锤、激光等取代了老石匠们手中的铁凿和锤子。

除了修葺一些文物古建筑以及凿刻墓碑需要石匠操作之外,大概其他地方都不需要石匠来施展技艺了。

于是,石匠群体也在快速地退出现下的社会生活。

十分考验技术精巧程度的篾匠

“篾”字是竹字头,它是用竹子劈成的薄片。

而篾匠就是用蔑来编织、制作竹制品的手工艺人。

或许有人说,我们北方人根本就不懂啥是篾匠,其实这也很正常,虽然说北方人也经常使用竹篾制品,但由于北方不产竹子,所以篾匠这个职业基本上都出现在南方地区。

旧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往往离不开竹篾制品的频繁使用:

小到蒸制包子点心所用的笼屉、妇女们买菜置物所用的篮筲簸箕、户外劳作的人们惯用的篾帽,大到夏日里人们离不开的竹席凉床、喂养桑蚕所用的笸箩、翻晒粮食所用的竹簟……

都是篾匠们以巧手和巧思编织出来的精美日常用品。

也有人说,篾匠不就是竹匠吗!

其实不然,直接利用毛竹来制作粗使竹器的人才是竹匠,而篾匠的手艺是个精细活儿,主要靠手上的柔韧与灵活来完成劈、拉、削、刮、编等一系列技巧十足的工作。

而且将竹片细细地劈成1毫米以下的薄片特别不容易,所以篾匠行当内部有种说法是:三年学徒,两年劈篾。

可见,篾匠的手工技术难度要比竹匠难得多。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篾制品的需求和使用日渐减少。

篾匠的手艺失传的较多,但我们仍希望这门手艺能够得到保护性的传承,让精美巧作、环保实用的蔑制品能够继续服务并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

被说成“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锔匠

现如今如果你不是特意去古玩行里找人打听,恐怕根本就找不到锔匠。

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十分传统的职业,锔匠愣是能用巧手将破碎、残缺了的瓷器、陶器、铁器用锔钉来进行修补和复原,使得器物残而不破,可以继续照常使用。

身为专业的修补匠人,锔匠通常会肩挑一个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两头挑着风箱、小泥炉、锤子、钻子、小板凳等物什,不但修补老百姓家庭常用的瓷质、陶质、铁质的锅碗盆缸,而且还能精修达官显贵家的帽筒、花瓶、古董文玩等东西。

当然,锔匠能修补的东西绝不能破碎得一塌糊涂,一般来讲,陶瓷制品开裂、掉碴甚至是碎成三两大块的情形,都是锔匠能够接受的业务范围。

说起来,锔匠手里最重要的2样工具便是锔钉和杆钻。

修补小型器物所用的锔钉,是用烤软并砸扁的铜丝制成的,而修补缸、盆、锅等大件则需用铁条弯成的“铁锔子”。

而干锔匠这种手艺活儿最少不了的就是那根“无坚不摧”的杆钻,杆钻的钻头是用硬度极强的金刚石制成的,故又称其为“金刚钻儿”。

东北话里所说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便是由此而得来。

锔补物件这种手艺活儿虽然算不上是尖端秘技,但也能给寻常的百姓家庭节省很多购买新碗新盆、新锅新缸的钱,更能为富贵人家及文玩收藏行业一解“不痛失宝物”的忧心之急。

可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早已大大提高,任何锅碗瓢盆、日常家什只要破损了就会立刻卖新弃旧,基本上谁都不会吝惜添置新物所花费的那点小钱。

因此,锔匠基本已经在寻常生活中消失匿迹了,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还能略微回忆起当年锔匠们走街串巷、燃炉锔补时的身影和声音。

可称作“乡村家禽家畜阉割术操刀者”的骟匠

旧时代里,骟匠的职业空间基本上都在乡村,虽说骟匠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社会地位较低,但在农村却非常受欢迎,一切都因为骟匠是专门给蓄养家禽家畜的农家解决动物不会胡乱生育问题的“外科专家”,堪称牲畜家禽阉割术的操刀者。

骟匠手艺是个精细的技术活儿,过去,人们将割除雄性禽畜、动物的睾丸称为“骟”,割除雌性禽畜、动物的输卵管称为“劁”,而骟匠正是使用小刀来割除动物生殖器官的工匠。

在农村,农户们为了自家的驴、马、牛、猪、鸡等禽畜能够性情温顺易于管理,且容易育肥以及使役,便会请来骟匠操刀去掉它们的生殖器官。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更加安全、科学、便捷的阉割禽畜技术在农村推广应用开来,如今的专职兽医早已逐步取代了骟匠的职能,因此骟匠这类手艺人也就无从寻踪了。

木匠、石匠、篾匠、锔匠、骟匠这些传统的职业工匠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和需求也随之而改变,这几类“纯粹的手艺人”由于没有了需求和市场,所以便惨遭淘汰。

然而我们同时应当意识到这5种手艺人所掌握的精妙技术不但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类文化宝藏,我们应当让这些匠人和技术有所传承,以记录先人祖辈留下来的对世界的改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