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11月23日,“净途-于承佑版画作品展”在中国版画博物馆开幕。作为中国版画博物馆年末重献之一,本次展览展出了第二代北大荒版画家、黑龙江版画的领军人物、版画艺术家于承佑的件优秀版画作品。
展览开幕上,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梁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启明,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先后致辞;随后于承佑致答谢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长江宣布展览开幕
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认为,“于承佑就像朴素的红高粱站在黑龙江广袤土地上进行史诗般的创作,照亮了北大荒。”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表示,“于承佑为黑龙江版画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愿黑龙江版画事业能取得长足发展,走的更长更远。”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梁宇认为,于承佑是我国第二代北大荒版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此次展览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于承佑的创作路径和面貌。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启明看来,“于承佑已经达到了心静如水的境界,他在技法、材料等方面也有着深入研究,这在版画家里面是少有的。”
展览现场
于承佑在致答谢词说道:“我年下乡到北大荒,在那里生活了18年,期间我加入版画创作队伍,创作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呈现了我个人生活及工作的碎片,包括北大荒、煤矿等各种题材。我没有学院教育的背景,所以在版画创作中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业余者。我一直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生活、创作,走上组织岗位之后也没有放弃创作。感谢中国版画博物馆,给我提供这么优质的作品展览平台,这次展览是对我创作历程的一次总结。这些年的创作历程中,我也深刻意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师长同仁多多批评指正,希望通过此次展览的反馈能纠正自己的创作,争取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能有所进步,不辜负大家期望。”
展览现场
于承佑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年随父母迁居黑龙江省,从年投身于北大荒垦区的怀抱,经历了18年北大荒风雨的洗礼,70年代开始美术创作,80年代参加郝伯义在佳木斯农垦总局主持的版画创作班,正式踏上版画之路。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黑龙江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优秀版画作品,作品极具北方农村的神韵,在众多表现北大荒的风景版画中别具一格,晁楣先生评价道“景观大而不空,刻工细而不弱,色调沉稳而不板滞。”本次展览展出的件作品仅是他版画创作的一部分,从中可以清晰地读到他独特的创作风格理念,更能看到他热爱哺育他成长的黑土地、热爱版画艺术的高尚情怀和精神追求。
于承佑曾任黑龙江省版画院院长、黑龙江省美术馆副馆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现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黑龙江省版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十佳文艺工作者。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
部分展览作品
走出山里
寂静家属区
距离·阳光
影像
矿工
出席开幕式嘉宾名单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长江
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姜陆
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
原中国美术馆书记、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顾问钱林祥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谢小凡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启明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杨越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梁宇
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主编齐凤阁
原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徐焕昌
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谌强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敏杰
著名艺术家严善錞
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康剑飞
《美术》杂志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盛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敢
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贵阳画院院长曹琼德
河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画院院长李彦鹏
青岛美术馆馆长郝麒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曹丹
大连中山美术馆馆长程亮
常熟美术馆馆长吴文雄
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
莞城美术馆馆长谢钧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
原广东省美术馆副馆长蒋悦
东莞21空间美术馆馆长邢凯
哈内姆勒纸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大昆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全民、胡贤武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陈向兵
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
深圳市龙华区委宣传部部长助理左振洪
黑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版画院副院长刘德才
黑龙江省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沙永汇
著名诗人、作家冯晏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版画艺委会主任郭红雨
鸡西美术家协会主席孟宪华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郝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协会理事塞尔吉
纽约布莱克本版画工坊教授塔拉
俄罗斯自由艺术家奥列格
伊朗自由艺术家麦迪
——版画家于承佑的水印木刻
冯晏
北大荒,荒蛮而高远。从黑龙江北部开始经过松嫩、三江平原,以及与俄罗斯比邻的沿江流域,纵贯10个维度,横跨11个经度。那些去深入它的人们对这片被称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区域充满了发现者的好奇,从体验到热爱。
人们爱它却不知怎样宠它。在北大荒生活过的版画家们找到了出口。他们是一些有能力通过思考、取景、雕刻、印制等一系列艺术手段,截取辽阔与富饶的片段,变物质为精神,变转瞬为永恒的艺术家们。
现居住在哈尔滨创作力正值旺盛的著名版画家于承佑,就是第二代北大荒版画画派中一名杰出代表。
从第一次看到于承佑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的那幅版画作品《小屯之夜》,一份被震撼的视觉惊艳在我审美记忆里就从未减弱过。画家于承佑在这幅作品中突破了北大荒画派老一辈艺术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语言,画面用夜色的幽兰演变了一个小村子屋顶覆盖的白雪,缝隙中透露出的那些窗口、灯光和行人在画面上若隐若现,以凝练与缩小主题来反衬东北边陲严寒气氛中隐藏的温暖与活力。表现了辽阔的大自然和纯朴的人类和谐共生的状态。这幅作品在审美上之所以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精神救赎,是源于他创作上观念的突破,西方的表现主义用色,印象派绘画风里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照,日本古典版画的装饰性与凝固之美。在万变中,对北大荒生活的叙事和抒情是他的情感守恒。
在同时期的作品里,于承佑突破了以往北大荒版画油印重套的传统技法,开创了水印木刻。可以说,他这个时期在创作中对北大荒版画从技法到艺术观念的思考与呈现,打开了北大荒版画更趋于国际化的语言表达之窗。当然他的这种宁静致远的画境在他的油印套色创作方法中也依然突出。如《皓月》等作品。画境中那份高度提纯的镜像对审美者所构成的磁场吸引是无法被抗拒的。
诗人艾略特在一篇诗论中说:“艺术从不进步,它只是越来越复杂”。是的,艺术语言是被日渐丰富的观点创造出来的。北大荒版画那些从刻刀流入画面的每一分情感也都见证了时间的变化。犹如于承佑在《往东,又见界河》《话致富》等作品,从内容到色彩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丰富而多姿。
北大荒版画画派的形成首先源于这片不可替代的土地对艺术家的审美所构成的魅力。深入到这片辽阔的土地生活,是这些画家们在特殊历史中作为知青与一种艺术经验所构成偶遇,这份经验即珍贵又不可被替代。大自然的辽阔一直被艺术家挖掘不尽。而北大荒版画所反映的正是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之上那各种取之不尽的生命形态。意境就是去杂求真,是大自然在人类精神需求的潜能里碰撞而出的景观。任何艺术形式的探索都难以绕开。所以,北大荒版画中的重要主题“自然与生命”也越来越符合人类对这一命题的强调。越来越构成了当代人们渴望融入大自然那一份“诗与远方”的内心需求。逃避嘈杂,返璞归真,这是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集体潜意识。
90年代以来,画家于承佑似乎始终持续在他的创作高峰里。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了全国版画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等多种奖项。那个时期的代表作《萦》《大雪穿过靠山屯国道》等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收藏。他在大量的创作中,完成了不同风格的介入与转换。如作品《果儿》色彩细碎,语言精雕,艳中有节;而多次获奖作品《清平乐》系列,时空纵横,静默有声。由此,于承佑的版画创作在精神空间上的突破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于承佑的画境犹如他为自己《乌苏之东》作品所写的解说词语:“习惯了温度,适用了洁白。界江的船冻在岸边,麻雀成群地落满山丁子树,牛儿急冲冲地加快了回家的脚步”。他这个时期的一些作品似乎有意在接近文学描述,清晰、透彻,其画面向着多层空间与文化内涵的深入趋势已形成。虽然作品内容依然围绕着荒野、蒿草、河流、船舱、黑土与麦田,当然也有女贞的历史,质朴的农民。北大荒版画家于承佑离开北大荒回到都市的生活并没有减弱他对这片土地艺术感觉,而相反,在创作中他又加注了一层回忆与潜意识里隐藏的迷恋。站在都市中心的视角,他用时空并置来处理他对于自然万物以及纯朴感情的深层之爱。同时受创造力的驱使,更多地呈现出审美的意外性。
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中所习惯依赖的素材背景都有不同侧重。就像每一位作家的创作语言都有他自己的词汇表。北大荒版画的艺术语言不约而同地都统一在画家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上,这足以证明一个流派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相同的研究方向,相比于个人的独自探索是多么幸运地拥有着更加强大的声音。晁楣、张祯麒、杜鸿年,郝伯仪、于承佑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北大荒版画画派的代表画家,从参与拓荒、种植到建设,这片土地就是一点点从他们的刻刀与画面上真实繁荣起来的。画家郝伯义描述过:“当年的北大荒,蒿草过人,兽群出没,朔风呼啸,霜苇低昂”,而后期的北大荒版画内容又被时光引进入了与时代相符合的精神符号里。如于承佑的《彼岸新年》《耀景街22号》《老屋》等作品。
我更喜欢画家于承佑近五年来的版画创作。我认为,北大荒地域性与都市视角的反思相结合恰好打开了北大荒版画与当代性相容的的语言局限,变历史为回忆,让时空在情绪之间无限伸展。《划过春季》《晨曦凝望》这些既寄托意境又展望远方的题材,使于承佑的艺术语言更加具有当代精神。之后一个时期于承佑转入了创作大幅系列版画。在我看来他的这些作品更加明显的是向着超现实主义风格接近。作品《乌苏里的守望》《遥望》《走出山里》这些作品都是在一种视觉空间里完成了对人物的情绪抒写。一种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在他这些作品里遍布着痕迹。是的,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是在画家的绘画语言中不断被充实的,而于承佑后期的这些绘画并不是像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里特那样在天空或宇宙空间的背景下完成变形,于承佑想倾诉的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出走情绪。而意象依然是北大荒范围内的景物,天空和土地似乎都融入于宇宙之中,作品的意境似乎被放大到无限,人物或者动物的凸显犹如三D视觉。这些作品与早年的《小屯之夜》形成了唯美与粗旷,意境与格局的反差,画家在他自己作品的互衬中完成了艺术语言由弱变强的演变与刻画,内心由浅入深的情感隐秘的表达。茫茫雪野驶出一辆绿皮火车;高光下跳出整个画面的老牌车辆系列,从拖拉机到吉普车。无论任何意象,你都可以从作品的气韵还原刀法,并从中听见北大荒的脚步。
于承佑后期的作品看似依然保持着平静,而新的尝试在围绕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分析而悄然打开。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大幅作品的配置,是难以让评论者准确了解他更大的创作潜能,就像对一个作家的判断,尤其需要读阅读他后期的作品。对超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带入,于承佑以此开辟了自己艺术未来的又一个新的起点。那些被放大的人与物在画面上强调的是时间之外,是生命与宇宙之间的距离与对话关系。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思考。虽然,在这种关系里,那些被选中的内容又都像似画家有意寻找的一些历史符号。比如他的另一幅代表作《走出铁桥》,一幅地道的当代艺术作品,无论是白色的鹿还是代表当代生活的铁桥,那份现代性的视觉冲击在画家的语言中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艺术家的情感区别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们从不停止于发现的原地,而是尽可能的把这份发现扩大并升华,让万物本身有机会在不同时空打破寂静。而超现实主义创作所努力的就是去突破时间观念,在辽阔的视觉场域里为你确认宇宙观念在精神世界里存在的效果。目前这也是所有当代艺术家努力追求的,比如欧姬芙的曼陀罗花瓣,布尔乔亚的大型蜘蛛。这些世界顶级的当代艺术家目前也都处在这样强大的精神现象的探索与呈现当中。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北大荒养育了这些艺术家潜在的自然观——孤独与爱。在这里,风雪有温情,辽阔有存在。他们的视野和格局似乎比北大荒的土地繁荣的更加迅速。只有在实践中丰富而成熟的艺术观念才可以越来越懂得艺术是经验。画家于承佑以他的艺术天分以及丰富的学养。在对艺术语言不断超越的分寸把握上需找自我风格,其未来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