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日本浮世绘梵高的艺术,明代木刻版

明代风行的图书,无论是《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等通俗小说,还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娱乐的或者使用的著作,都有配图。明代书籍的标配,是木刻版画。

明崇祯本《金瓶梅》插画,木刻版画

明代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自信,不但家具精美,书籍出版也独树一帜。上承唐宋,下启清代。

但这东西,最初的发展,其实只不过单纯地从商业价值出发,从而达到一个艺术普及。

从《水浒传》到《西厢记》,明代书籍插图的艺术和商业价值

在明清书籍插画中,以陈洪绶名气最大,堪称书籍插画的宗师级人物。

他创作的《水浒叶子》《西厢记》等木刻版画,风靡当时,并世无二,即便是现代的书记插图,也不能跟他比肩。

明陈洪绶《水浒叶子》人物之大刀关胜,

陈洪绶是明末人,非常喜欢画莲花,也因此自号老莲。所以他是个画家,工山水、花鸟、书法皆通。人物画成就最高。

他为《水浒传》做了四十幅木刻版画,以至于到了明末,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遍传天下,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

这40幅木刻版画,都是水浒人物画,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

其实陈洪绶只是借鉴和发扬,主要用的是传统的民间马吊牌艺术,然后白描。

但规划内容很有创新。《水浒传》的文字是极好的,陈洪绶就把文本中原有的排座次概念及人物的特性提出来,与马吊牌中各式关键牌色与组合,再配上酒令文字作巧妙的搭配。于是形成各种戏谑嘲讽、影射现实、幽默有趣的文字游戏。

他有极强爱憎表现,水浒人物,他喜欢的就多画,不喜欢的就讽刺,所以只画了40个人物。

明陈洪绶《西厢记》插图:《窥简》木刻

如果说《水浒传》里都是粗豪汉子,很好画。那么陈洪绶画《西厢记》就另是一种风味了。

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本就是一个才子佳人两情相悦,历经艰难曲折终成眷属的故事,其中有无数风月旖旎,儿女情思。

但陈洪绶竟然能把这种小儿女情思和风月旖旎,用木刻版画表现出来,实在是大师。陈洪绶的《西厢记》木刻版画里,有一幅《窥简》。

窥,就是偷偷看。

简,就是书信,在《西厢记》里算是情书。

崔莺莺收到张生的情书之后,站在屏风前读得柔肠百转,传信的红娘却躲在屏风之后偷偷看。

崔莺莺的矜持、喜悦之情;红娘的好奇之情。

陈洪绶全部表现出来了,红娘还口含手指,姿态可爱。

《楚辞述注》之《屈子行吟图》,陈洪绶

不仅如此,陈洪绶为屈原的《楚辞述注》做过《屈子行吟图》,屈原的形销骨立,失魂落魄,尽在途中。《娇红记》中的人物,娇娘长裙旖旎,款款而行,体态秀美,姿态妩媚,深情略带有缘,楚楚动人,我见犹怜。

因为那时候,娇娘抱着决心,要跟郎君殉情而死。

陈洪绶把书籍配图做到了极致。

而陈洪绶做这些,不过是经常囊中羞涩,无以度日,只好卖画。陈洪绶曾在崇祯皇帝的内廷做过画师,但没过多久,崇祯就吊死煤山,明,没有了。陈洪绶只好流落街头。

但陈洪绶从不以为他做的是俗的艺术,他对雅俗不抱成见,卖画卖得兴高采烈。

书商们因为商业价值,自然乐得用更多的配图。因为配图多,书就畅销。明代的才子张岱,资助朋友的方式,就是花四五个月时间为他画一套叶子。

可见明清之间,虽然山河动摇,尤其文人们的生活是比较难过的,但普世接受书籍的需求还是很旺盛。

尤其是这种通俗生动的插画书籍。

木刻版画,可谓功莫大焉。

明代的文化自信,影响了日本浮世绘、梵高的艺术

木刻版画是从明中叶以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当时的书籍,全有配图,而且配图十分精美,明以前,甚至现在的图书,若从配图精细美观来讲,都不如明代。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在唐时,虽然也有“插图”,但非常少见,也只有一些特殊的书籍才有一两张配图。比如《金刚经》的卷首图,也是唐末才有的。画倒是很成熟,布局饱满严谨,线条秘籍流畅。但仅此一幅,放在卷首,剩下的全是经文了。这也正常,因为中国的雕版印刷本就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宋代书籍虽然也有插图,技术也很娴熟,但数量少得可怜,能在民间流行的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比如纸币和纸牌。当然了,即便是这些小版画,也成了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明代图书的插画兴起,得益于技术革命,尤其是印刷技术的大力发展,从而引起一场文化创新,书籍配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代木刻版画人才辈出,当时有三大派:

建安派,风格是质朴刚健。

金陵派,风格是工整精美。

新安派,风格是细致秀丽。

这三派,都在南方。明代建安,在福建。金陵、新安,都隶属于南直隶——江苏和安徽一带。

其次,徽州、杭州、苏州,木刻版画都非常兴盛。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南方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南方,自宋代以后,本就是出版业的兴盛之地。

明代人把这种繁荣发挥到了极致。实际上,中国的印刷术本来就包括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图像印刷就是木刻版画。印刷术之前,用的是镌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还有我们熟悉的印章,都是金是镌刻。

木刻版画也是雕版艺术。所用的材料是木板,一般选用木纹细密、木质匀净、板面光洁的梨木、白果木、桦木、枣木和椴木。用椴木和桦木制成的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效果甚佳。水曲柳制的多合板,木纹变化多,在水印版画中能取得拓印的特殊艺术效果。

在刻制木板之前,首先要用木砂纸磨板,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稍粗糙有木纹痕迹的,易印出各种天然趣味,达到水印版画的“木味”效果。

然后用木刻刀雕刻。木刻刀的种类繁多,圆口、方口等等,三角刀主要是用来刻基本线条的。日本因为受中国影响,目前还有一个牌子叫日本樱花木刻刀。

从色相多寡上来说,有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也可以按照颜色分,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

制作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

明代《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木刻版画

明代书籍配图,用的是木刻版画。木刻版画是在明代开始普及于民间的,异军突起,大杀四方,天下无人不爱。明代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此五镇,并称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重镇。

由此五地所出的木刻版画,流传全国,在南方的汪洋里颠簸之后,传入了日本、英国、西德。日本人爱极了这些版画,把版画印刷的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装饰美术领域,日本江户时期的浮世绘文化由此诞生。

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同是木刻版画艺术,如果把中国、日本、欧洲的艺术家并列一下,就能发现中国木刻版画的影响了。

陈洪绶,明末人,年-年。前已介绍。改琦,清人,年—年,喜用兰叶描,仕女衣纹细秀,树石背景简逸,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日本的有,铃木春信,年-年;德国的凯绥·珂勒惠支,年-年;挪威的爱德华·蒙克,年-年;西班牙的巴伯罗·毕加索,年-年。

毕加索大名鼎鼎,无人不知。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木刻版画的艺术家,虽然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但他的版画艺术,是从中国传去的。

而梵高等印象派的大师,很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日本浮世绘简直是他们的灵感源泉,莫奈、梵高都对浮世绘有借鉴。

浮世绘雪景

但日本浮世绘,跟中国的木刻版画一样,都是风俗画。只不过目前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浮世绘的开端,是从“绘本”开始的,绘本就是插图画本,日本江户初期的古典小说也有插图,也是木刻印刷。

那已经是明代的影响了!

明代的艺术,早已深入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很能为大众世俗所介绍,所以才有唐文明在马上,宋艺术在闺房,明精神在市井的说法。

市井就是大众,大众就是普及,是以明家具、园林、书籍都为大众所知,这未尝不是明代的文化自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