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恰逢北京画院建院65周年,北京画院特别开启了一趟艺术专列“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为首都观众带来一趟视觉艺术之旅——从抗战岁月的延安出发,以革命时期的木刻版画为开端,一路沿着风云变幻的历史叙事,沿着不断变革的艺术轨迹,驶向今天的北京。
邹雅《扭秧歌》(年)
夏风《小八路》(年)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创作“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仅重塑了延安地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内容与风格,也为中国文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想要创作油画或者国画都面临纸、墨、颜料等绘画材料不足的难题。唯独版画可以就地取材,延安地区盛产梨树,自己动手砍几块梨木板再配上几把木刻刀,便能随时随地自画自刻,小小的刻板不仅方便携带和运输,同时也便于印刷。白天劳作,晚上点油灯照明,每晚争分夺秒,赶在灯油燃尽之前刻完作品几乎成了延安版画家们的日常。黑白木刻色彩对比强烈,语言简明生动,非常适合叙事性内容的呈现,也利于群众理解画上的情节。《讲话》发表后,表现人民群众形象和根据地生产生活的作品逐渐增加,延安地区的版画创作也迎来了一次创造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开始深入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