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刻 >> 木刻介绍 >> 康继祥篆刻作品展

康继祥篆刻作品展

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http://m.39.net/pf/a_4520931.html

康继祥艺术简介

康继祥,年生。年入天津工艺美校,年入广西艺术学院。年为山西大槐树书画院院士。现为中国金融美协会员,天津市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欣赏

古法融笔情刀趣见新意

康继祥学印感悟

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过来的,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形制与表现决定了它先天就以承载着一个古脉传承至今,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篆刻印章。

古代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其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师法历朝历代之篆书仍是现在创作的重点,一是它的生动结构,二是它的多姿线条。古“的概念很宽,就印章来说,自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为止,这个界线”以上为继承,“界线”以下为借,学古首先知其印制,了解玺、印的体载,探究其演变过程,吸取它们的变动之法,在继承中探索发展。

我初学篆刻始于偶然,起初是一种好奇心驱使,少年学画时常被中国画作品上的印章所吸引,由此也想在自己的画上盖上一枚朱砂红印,但举目四望却没有任何途径能有所得,此时我争强好胜的心战胜了一切,将平时省吃简用的零花钱省下来,用做购买最便宜的石料和单只木刻刀的费用(当时并不知道有篆刻刀),初学刻印时,只凭感性、好恶取舍,对于印章艺术的特点与规律并不十分理解,在无数次的实践、观察、临古印、宝玺中逐渐认识了章法、字法、笔法、刀法等篆刻艺术的构成因素,熟知不同年代和流派的特点,寻求到普遍与特殊规律间关联,如汉印的结构形体方正,用笔粗细均衡,斜笔多为直笔、横笔等等等等……经过反复揣摩和不断地摹刻,终于刻出一枚属于自己完整的印章。隨着绘画经年累月的研磨,自然对印章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由最初篆刻出全名印章,逐步过渡到刻形制各异的雅趣闲章,进而在名章和闲章刻制中也开始讲求些节奏和味道,毫不夸张地说,是篆刻带给我的成就感,那年是一九七九年,我至今记忆犹新。

通常地讲,篆刻艺术是通过金石表达作者内心情感认知的,所呈现的方寸作品也是希冀为观者带来赏心悦目为目地的。我认为篆刻上乘之作的创作应是先有继承后有创作,也就是始于古法之后还要叠加新意治印,继承传统首先要有自我主动融入的过程,明代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曾解释的最为详尽:字面有正、有侧、有俯、有仰。惟正面则有直、弯曲、左右皆可照应;若侧面则向左者背右矣。向右短的者背左矣。窃以为字之相集于一印,即如人种变之相聚于一堂,居左者须令顾右,居右者须令顾左,居中者须令左右相顾,至于居上者亦须俯下,居下者亦须令仰上,是谓情。得其情则生气勃勃;失其情则徒得委形而已。譬如,在看到战国古玺的文字为何是参差不齐的?汉印的文字为什么总是平正的?汉印对于古玺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等等,这里提及创新是需要自我必须有一个由表及里的理解,然后去其不及之处,形成自我真切感知,创作更高层级发展就要有完整地诠释,讲求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再去寻缘,如果把继承对象单纯奉为高阁圣物,不敢逾越,那就限制了你自己主观创造力,那样的创作篆刻充其量就是古印的复制,而不是你的篆刻之作。

康继祥学印感悟

策划:熊少军

谢明有

审编:邬浙雷

编辑:鞠海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