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年画”便是过年所张贴的一种吉祥图案,往往会有着某种民间传说、附带着神秘色彩或带有某种纪念作用,“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每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请神,祭祖等等,这些都是极富民间色彩的传统活动,木板年画也因吉祥的寓意而保存至今,为我们的年味增加了不少色彩。
一、木版年画的发展和制作简况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颗艺术魁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确切产生年代有待考察,“过年”最早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唐代有了年画的雏形,中国各民族自古也有信仰图腾的习俗,而图腾雕刻在“木”上较为多见,由此,画与“木”也产生了不解之缘,古代对木的依赖和利用可见一斑,把画雕刻在木头上然后反印到纸上应该也可以说是图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就是木版印画。木版年画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宋代,因为宋代出现的雕版技术为木版年画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促使了年画的不断发展。而随着木版年画的广为流传,其功能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发展到高峰时期。内容题材也由最初单一的辟邪驱鬼逐渐增加了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多子多寿,迎春纳福等。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对来年庄稼丰收的美好期盼。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版年画多产于村乡之地,是一种独有的民间艺术,画中形象自然、大方、纯朴、简练,比较直观地表达了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画面具有装饰性、趣味性和情节性、,色彩鲜艳强烈。木版年画是完全由木刻雕版印刷的年画,或以木版印刷为主,兼以手工涂色的手法。其制作有繁有简,大致分为两大步骤:刻版和印刷,其中刻版比较有难度,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美术功底,又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具体的制作流程:首先要挑选木材,古时一般用柳木,(坚硬,易于保存长久和进行多次的印刷不损坏);然后在木板上打上底稿,把握整体构图和内容的丰富性,运用娴熟的刀法技巧刻出图案。对于印刷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各派的印刷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同一图案刻多版,每版重点对画中某一部分单色印刷,可以说是分步完成整幅画;而有的则是只雕一版图案线条,印出单色版图案后再人工用彩笔填绘,结合了多种技艺于一体,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也不乏有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风气之作。 二、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地域特色 木版年画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多样,各地的年画创作题材与手法都有所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其中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以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堪称中国四大年画。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始于唐朝,宋朝得到发展,明朝达到全盛时期。它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审美情趣,代表了中国年俗及民俗文化。其中门神类和马神类年画是其传统木版年画的主要代表,其中门神类是最广为人知的。门神类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秦琼、敬德”,其创作样式各异,多达20余种。门神的表现题材和内容可分为:祈福纳祥类(图2-1)、辟邪祛灾类、文武财神类、戏文故事类、神话传说类。神马类以灶君,天神爷,牛王、马王为代表,其中灶君的内容题材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重要类型,代表作品有《金钱灶》、《宝瓶灶》、《南天门灶》等。朱仙镇木版年画用线简练粗犷,构图匀称饱满,富有张力,造型夸张古朴,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画中人物头大身小,造型可爱,把独有的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加之色彩以松烟、章丹、金箔等为原料研制而成的颜料,不仅色泽鲜艳透明,风吹日晒不变色,还具有药用价值。鲁迅先生曾给予朱仙镇年画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公认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达到鼎盛时期。并且与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齐名,在中国版画史上享有“南桃北柳”的赞誉。当时,天津杨柳青镇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甚至到了家家户户都有画店的地步,店中画样不尽相同,吸引了各地商客,买者络绎不绝。杨柳青木版画的题材广泛,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清帝康熙之际,逐步向场面繁华、热闹,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历史及戏曲的题材增加。但多半以汇刻精细,设色雅致见长。杨柳青年画一般背景比较简洁,风格严谨,刻画极其注重人物神态表情。其代表作有《连年有余》(图2-2)将这些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杨柳青木版年画还融合了宋元作画传统以及明代工艺美术、戏剧舞台和木刻版画的形式,把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结合起来,创立了喜气吉祥、欢乐明快、极富感动题材的名作,独具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