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六恭贺南岳大帝圣诞,永垂德泽于人间

道历年,己亥猪年,腊月十六日,恭贺南岳司天昭圣大帝圣诞,南岳大帝又称南岳圣帝,全称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安邦护国大天尊。腊月十六是南岳圣帝的圣诞,成道日是八月初一。五岳大帝分别是: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合称五岳名山大帝,威灵烜赫天尊。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县北;南岳衡山,在湖南衡山县西北;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北岳恒山,在河北、山西两省境内;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星经》载:衡山对应星宿二十八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衡山故寿比南山,名寿岳。宋徽宗在衡山御题寿岳巨型石刻,现仍存于衡山金简峰皇帝岩。

每座山岳均有大帝镇守,因此,我国古代帝王常有祭神的大典,以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民间亦跟随祭祀,藉以祈求平安。南岳大帝,主管世界星辰分野之地,兼鳞甲水族龙鱼之事。道教称之为庆华紫光注生真君。

《风俗通义·山泽》称东岳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融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日合冻,腊月日涸冻,正月日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南岳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满县”。西岳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在弘衣华阴县”。北岳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岳嵩山名曰嵩,嵩者,高也,庙在颍川阳城县。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如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名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名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这种观念认为东方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

东晋葛洪《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地位

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唐武后垂拱(-年)四年(年)封中岳为中天王。唐玄宗先天中(-年)封西岳为金天王。开元(-年)十三年(年)封东岳为天齐王。

天宝(-年)五年(年)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础上又封为帝,宋大中祥符(-年)元年(年)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齐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年)二月廿一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廿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封五岳后号:东曰淑明后,南曰景明后,西曰肃明后,北曰靖明后,中曰正明后。

元至元(-年)二十八年(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然明太祖洪武(-年)年间不顾前代帝王定制,诏改神号,称五岳为: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中国民间,所以中国民间仍称五岳之神为五岳大帝。

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史记·封禅书》称汉武帝元封(前—年)五年(前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日南岳。这个南岳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天柱山,当时也称潜山、衡山,在隋以前被列入五岳。后隋文帝始复以衡山为南岳。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衡岳志》日:唐太宗贞观(-年)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岳衡州衡山县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阳市,衡山县即今之衡山县。

相传南岳大帝身著紫銹光衣,戴参灵之冠,佩朱宫之印,乘赤龙之车,貌极威严。南岳在西汉武帝时,定祀於芦江郡天柱山為衡山(今安徽霍山),至唐太宗时,方祀令之南岳湖南衡山,自此,南岳定為湖南衡山,唐玄宗封之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拜符元年(西元一○一一年)追尊為(司天昭圣帝),清朝加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大帝」。南岳衡山,在衡山县西北计有七十二峰,主峰高一三四○公尺,周围有八百餘里,山形雄伟,舜帝曾在此巡狩,汉武帝则称為霍山,隋文帝亦曾登山赏景,为华南地区最大之山,尔雅释山书中则指為天山柱。应劭风俗通则云:「南岳有衡山洞,有仙人石长生於此」。

南岳圣帝,在道教尊为“受炼更生天尊”、“安邦护国天尊”等,全称是掌握福禄寿纪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洞明虚廓司案真君受炼更生天尊。在其宝诰中,赞祂:“聪明有感。正直无私。为帝为王,各显功勋于上古。作威作福,永垂德泽于人间”。有着“显千年不朽之名声,作万代有灵之福主”和“人民仰赖,天下归从”的慈悲宏愿和圣德美名。

南岳大庙主祀南岳大帝,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它作为历代皇家祭祀南岳圣帝的主要场所,与祝融峰顶的老殿为主祀南岳圣帝的标志性建筑。在湖南宗教史上,特别是道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根据现存资料记载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年)形成平方米的规模。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每年八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盛大规模的庙会。

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包括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南岳大庙四群院落和九个建筑体组成,保持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

第一进是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

第二进为盘龙亭,又称奎星阁,旧时于此演戏。阁方形,台基高约2米,花岗岩砌成,中有十字通道。阁楼木石结构,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檐下饰斗拱、彩绘雕镂。覆斗形藻井中雕有一条巨大的镏金盘龙,故又名盘龙亭。北面悬横额:“古往今来。”柱联为:“登峰巅俯视洞庭,高唱江从东去;问天下谁称福地,长歌风从南来。”南檐下有“奎星阁”竖额,柱联为:“亭有盘龙,何不在天飞霹电;岳常集凤,都来此地听箫韶。”阁的左边有钟亭,原有一口元泰定元年(公元年)铸造的重九千斤的大铁钟,右边有鼓亭,过去置有一面直径达2米的大鼓。二亭都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现修缮一新,新置了钟、鼓。在二亭纵线的南面,还有二座六角攒尖亭。东亭置明成化年间(公元—年)尚书商辂撰的《重修南岳庙记)碑。

第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为重修南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亲笔;

第四进为御碑亭。八角重檐攒尖顶,红柱碧瓦,飞檐翘角。檐下斗拱,玲珑剔透。亭周四面为红墙,每方开一拱门,亭内置一巨大驮碑。状似乌龟,古传为赑屃。碑高3.2米,宽2米,系整块青石镂成,上刻清康熙帝玄烨亲撰的《重修南岳庙记》,全文字,楷体,此碑为年重置。亭上有“御碑亭”竖额,额枋上书不同形体的古篆“寿”字二百个,寓意南岳为“寿岳”。

第五进为嘉应门,现加以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院,大庙招待所等。

第六进为御书楼。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回廊,前有丹墀,中嵌蟠龙。楼上四周装镂空窗格,其斗拱形制奇特,七踩三翘,为古代所罕见。南檐下有“御书楼”横额。楼下原有御碑五块,现已不存。

第七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大殿台阶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块。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如今的“南岳圣帝”是年复制的。

第八进为寝官。亦称谨身殿,后殿。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和正殿丹墀相连。殿中设圣帝和夫人景明后、圣帝父母亲坐像,故亦称圣公圣母殿。檐下装有粗犷的斗拱,天花绘制精美。

第九进为后山门。亦称北后门,是岳庙中轴线的终点。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红墙黄瓦,屋脊上饰有宝顶和走兽。门东为注生殿,祀注生真君,民间亦称注生娘娘。门柱联为:“注性优劣惟善人知止善地;生命寿夭皆由自造不由天。”西为辖神殿。一门两殿相连,一字排开,装饰古雅大方。出后门,即可登山。它是一组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及皇宫建筑于一体的建筑群。

历史传承

庙宇是古代享祭的载体,必然引起皇帝的重视。除定期的祭祀外,历来皇室登位、诞辰、灾病,或国家昌盛、战争胜利、水旱虫灾等,都要举行祀典活动。这种祭祀,皇帝要亲自过问,由翰林苑撰写祝文,派朝廷大员专程赴南岳莅祭。南岳主祀的神是“南岳圣帝”,“南岳圣帝”是南岳最大的菩萨,高大,威武,神圣,庄严,代表着神在观察、在思考、在暗示,拥有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大智慧、大胸襟、大眼界,人间万事,了然于胸,思接千古,预言未来。因而不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甚至皇帝,均对他敬畏几分。这种特定的“需要背景”,决定了南岳大庙的前途,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且可以持续发展。

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史记·封禅书》称汉武帝元封(前-年)五年(前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这个南岳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当时也称潜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岳。唐以后改安徽南岳霍山为湖南南岳衡山,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衡岳志》曰:唐太宗贞观(-年)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岳衡州衡山县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阳市,衡山县即今之衡山县。

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认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称:“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据道经《太仙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上情众经诸真圣秘》等道经记载:“南岳君讳祝昌,南岳衡山君,姓讳洋光,头建八朗宝光玉冠,衣赤锦飞裙,披神光绯文之表,带封灵制魔之章,乘赤霞飞轮,从南岳仙官十二人。”《云笈七签》卷七中有:“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并称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皆为赤色,这是因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南岳圣帝的形象是穿着泛着朱光的袍子,戴着九丹日精的帽子,佩戴着夜光天真的印章,率领七万七百神仙安邦护国。同时,其与霍山、青城山、庐山等有着殊深的因缘,将道教亲民爱民的思想贯穿始终。

南岳大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组成。南岳大庙就以其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江南三绝”,以八百蛟龙为最大特色,无论殿宇的梁柱、屋檐,还是柱基、神座,乃至门框、斗拱,神态各异的蛟龙,随处可见。相传,这里自古就有八百蛟龙护南岳的故事。

南岳大帝的地位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年)五月廿五日,追尊号曰:“司天昭圣帝,与景明皇后配祀。”

史籍记载

《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云:“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接伯益,伯益辞而隐居。”《云及七签》描述南岳大帝的形象是:“服朱光之饱,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领神仙七万七百人。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为赤色,这是因为,与南相对的颜色,正是赤色。”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追尊号曰:“司天昭圣帝”,以景明皇后配祀。

《癸辛杂识》记载:“衡岳之庙,四门皆有会郎神,唯北门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则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带《寓简》亦云:“衡山南岳庙,国家每大出兵,则遣使祭告。旧时全国名地建有南岳庙。”

不论是七万七百仙人辅佐圣帝,还是八观八百蛟龙护持南岳,都使得南岳信仰在道教信仰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南岳信仰在湖南等地信仰相对比较普遍,在潇湘大地很多宫观都祀奉南岳圣帝。吸引着四海道众和世界游客朝拜和游览。诸位道友,若是得空,前往拜谒:

三炷清香竭寸诚,七万仙人随帝显。

赐福延寿保吉祥,安邦护国事如意。

南岳圣帝宝诰,诚心持诵,安邦护国。

五岳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

万山宗主,九土威神。青黄赤白黑各辖其天,东西南北中胥从其地。大生广生含生,群赖其匡庇。神应感应类应,罔越其张驰。七九五三炁统归于一元之中。亿百千万官总隶乎五岳之掌。封禅久沿於累代。管辖本册于玉清。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五岳名山大帝,威灵烜赫天尊。

南岳大帝

志心皈命礼

南衡宗圣,洞朗高天。起列翠之环围,动太阳之夜映。度人苦难,叠铺上步之桥梁;接众昏迷,长发远明之斗宿。暗幽靓觉,近远归心。削除死薄纪生篇,消灭罪根登福籍。仰瞻斯在,钦念即从。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掌握福禄寿纪,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洞明虚廓,司案真君,受炼更生天尊。

志心皈命礼

聪明有感。正直无私。为帝为王,各显功勋于上古。作威作福,永垂德泽于人间。显千年不朽之名声,作万代有灵之福主。人民仰赖,天下归从。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南岳司天昭圣帝,安邦护国大天尊。

至心称念,受炼更生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