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以代刻一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印刷革命

苏精,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系哲学博士,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近代藏书三十家》等。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作者:苏精版本:中华书局年5月

致敬辞

印刷术的革新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变革之一,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逐步被西式金属铸字印刷取代,使得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降低、传播的速度急剧提升,这对知识界和全社会都产生了震荡性的影响。《铸以代刻》讲述的正是19世纪中文印刷业的变革过程。余万字的传教士书信手稿和草蛇灰线般的钩沉索引,密布于这部看似饾饤碎细的近代印刷史专著中,它展开了一幅近代中国知识变革的历史长卷。正是那些西洋传教士出于传教便利带来的印刷术,无心插柳地推动了帝国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

我们致敬《铸以代刻》,这部爬梳档案的严谨著作,它不仅还原历史,更带来思考。年前西洋印刷术的进入,为老大帝国迎来一次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剧变,它不啻一场19世纪的“信息革命”。而如今身处新世纪信息洪流中的我们,也得以从中反思技术进步对于文化传播和文明再造的巨大贡献。

这本书

揭开19世纪中国印刷业的变革

新京报:早在北宋年间,毕昇(-)便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它在中国古代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活字印刷后来没有流行,是否与汉字繁复多变的特点有关?古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是否有受到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启发?

苏精: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当然是划时代的发明。不过,这种印刷术问世后,虽然陆续有人以各种材质的活字印刷,却始终没有成为中国印刷的主流技术,比活字先数百年出现的木刻雕版才是主流,雕版印刷的工资低廉、材料便宜、技术成熟、视觉美观等都是主要原因,而中国活字几乎都是逐字雕刻而成,制造技术不够精细,印成的视觉效果也往往不如木刻。若要和西方拼音活字一样以金属铸造,单是几千个常用汉字已极为费时耗工,全部几万个汉字更不易,而且,我们还缺乏像西方那样的铸字技术。

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有无受到中国活字印刷的启发,长期以来是世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