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里的温润江南,节气里的缱绻时光,都藏

白癜风专家团队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82.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汪佳佳

莲藕,丹桂,梅花,或伴着一轮新月,或携着一只猫咪,就这样以木刻的形式呈现了出来,细细跟你诉说着24节气的故事,诉说着江南的故事。这些木刻线条简约,颜色统一,刻画得十分生动。你看向它时,仿佛能听到它在用寥寥数语,跟你说着这清清浅浅由缱绻隽永的人生。

10月17日下午,《美好江南自在一刻——赵宗彪二十四节气木刻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锦绣厅晓风书屋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了95幅木刻作品,而这些作品在赵宗彪近些年来的木刻创作中,尚占不到五分之一。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1月17日。

在展览的前言中,赵宗彪这样写道:江南不仅是地理名字,它还是一种意象,是唐诗里的典雅,宋词里的温婉,元曲里的散淡,它有山水之美、风物之盛,又有人文之厚。十年来,我已创作了五百多幅江南系列木刻,在文字之外,我在树木的纹理中寻找一种表达方式。当刻刀在木盘上游走,一山一水,一云一雨,一花一果里,有江南的诗意,故园的美好。

在树木的纹理中寻求表达

传达出趣味、高雅与诗意

赵宗彪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同时也是一名作家。用他的话来说,木刻是他的爱好,和速写一样。他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绘画培训,全凭着一腔热爱,自己摸索。年轻时候的他是个文艺青年,写散文写小说,喜欢行走,曾经从台州临海骑自行车一路骑到上海,也曾经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用两个轮胎,从天台始丰溪的源头随着东流的江水漂流到椒江的出海口。

后来,赵宗彪先后在文联、政府机关和报社工作,从机关干部一路做到报业集团的副总编辑。人到中年,他喜欢上了木头的纹理和温润,他用拿笔的手,拿起了刻刀。但其实他的木刻启蒙,很早就开始了。他的出生地浙江台州,就以木雕石雕闻名,曾诞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金木雕、金漆夹苎工艺。年幼的赵宗彪看到村里雕木床的雕花师傅在木头上雕刻出好看的花卉、人物和吉祥图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小时候就看了很多的木雕,我觉得台州的木雕不弱于任何一个地方。”

高中的时候,赵宗彪开始自学刻印章。上了大学,他又着手在石头上搞篆刻。

而真正与木刻打交道,则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丽江之行。他在景区看到有店家在售卖木刻圆盘,木头好看,但机器刻的产品,线条呆板,缺乏美感。受到启发的赵宗彪灵机一动,为何不把木盘和小时候熟悉的手工雕花工艺结合起来?他当即买下了十件未被雕刻的原木,凭着长久积累的雕刻基础,很快就把作品刻了出来。这次短暂的木刻经历很快因为繁忙的工作耽搁了。直到最近十年,他因为工作调动,从事的是与文化相关的工作,在策划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宣传故乡风物的文化活动之后,他在空余时间里,重新捡起刻刀,决定在用文字之外,用木头来展现诗画浙江与大美故乡。

经过多次试验,赵宗彪选择了雪松木做原材料,买回来的雪松木还需要多次上漆晾干才能使用。接下来,就是要把创意在纸上画下来,做到心中有数,才会下刀。“木刻本身一两个小时候或者两三个小时也就能完成了,但前面的准备时间会更长一点儿。”

赵宗彪说,这些年来,他用坏、用钝的刻刀至少有五六十把了。

经过层层用心雕琢的作品,自然没法不叫人不难忘。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人趣味,简约,高雅,诗意。他爱刻江南风物,江南盘根交错的藕、傲雪盛开的梅、故乡的杨梅文旦、菊黄蟹肥,都被他刻进了木盘。

他也钟爱小动物,猫咪、斑马、青蛙、猫头鹰在他的手里,变得栩栩如生,充满童趣。尤其是猫咪题材,受到了“撸猫达人”的喜爱。

主题丰富多彩,但赵宗彪在色彩运用上,却相当“保守”,只用黑白。他说,这是受到了西方版画大师洛克威尔·肯特的影响。肯特的版画庄严肃穆,常常以惊人的黑白对比和简洁的明暗分界线来表现事物。肯特曾说,版画的最早起点是黑白木刻,最大难点也是黑白木刻。能把黑白两色用得好,更加考验功底。在赵宗彪看来,黑白已经足够他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美感。“最简单,也最经典。”

节气为人们记录时间

而他用木刻为节气留下回忆

当天展览的副标题叫做“二十四节气木刻展”。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呢?

赵宗彪说:“节气是农耕社会一种计时的时间表,我的木刻作品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工艺,也是农耕社会的。节气能记录时间,也能给人带来心情上的愉悦。在一些特定的节气里,我可能会去爬山、看花,还会采摘莲蓬,晒干做成装饰品。可能还会在某一个节气里,多烧几个菜,喝一点酒。节气可以让我们把寻常的日子过得更加诗意、更加唯美,更加让我们留恋。”

赵宗彪的妻子是知名作家王寒。很多人最开始认识赵宗彪的木刻作品,正是通过王寒与赵宗彪夫妻二人合作的《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这本书。

赵宗彪和王寒,是浙江文化界有名的文艺伉俪。两人都酷爱读书,都是作家,夫妻俩一共出版了近三十本书,曾拿过全国“书香之家”的称号。而《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则是二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

在这本书里,王寒用如诗般的语言,透过江南的一山一水、一云一雨、一花一果、一饭一食,描绘了江南二十四节气的种种美好。这本书出版后,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的书单。

书中的插图,正是丈夫赵宗彪的木刻作品。但二人的合作并非是刻意的筹划,而是误打误撞的结果。王寒的书稿出版之时,出版社的编辑偶然看到赵宗彪的作品,觉得非常独特,于是精选了二十四幅黑白节气木刻盘图案做插画,没想到效果意外得好。

小满时的一抹流云,寒露时的一弯新月,大寒时的瓶插一枝梅,文字搭配画面,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完成与古人美好生活的同频共振。

赵宗彪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不但亮相于各大报刊,浙江华云文化集团和浙江工商出版社连续两年选用他的木刻作品,出版了《节气日历》和《节气日历》。他的木刻作品还被开发成多种文创品,亮相于深圳文博会、杭州文博会、上海书展、北京书展等文化展会。

一把刻刀,一块木头,赵宗彪把他心中的江南呈现在我们面前。山水之间,四时之中,他用他的木刻带我们领略诗与远方。

赵宗彪木刻赏析

立春:立春是一根秤杆挑开了春天的红盖头,眼波流转,春色撩人,它开启的是一个春天。

雨水:每一次春天的来临,总是伴随着知时节的好雨。

惊蛰:“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惊蛰节气,江南多半还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春分:春分里的花是那么多,仿佛一夜之间,天地就浪漫一片。

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清与明的组合,让人感觉到这个节气的清正与素雅,明亮与通透。

谷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谷雨时节,江南正是这般好光景。

立夏:江南的立夏食事中,要食蛋、食笋、食蚕豆、食梅、食桂圆、食甜酒酿。

小满:初夏的风滚过丰饶的大地,带来的是浓浓的麦香。我歌颂夏天,并且长久回味微风拂动麦子的气息。

芒种:芒种是一曲质朴的民谣。芒种中的“芒”,总让我想到田野里那些金黄的、带芒的农作物。

夏至:夏至有浓郁到无法掩藏的青翠,有红到发紫的果子,有香到汹涌的花朵,这些,都是如约而至的美好。

小暑:小暑时节的晚霞、星空、萤火虫,都是美的,彩虹、荷叶上的水珠,也是美的。

大暑:古人消夏,赏花、闻香、对弈、挥毫、咏诗、坐禅、论道、卧松下、眠柳下、啃冰镇瓜、喝碧筒酒,端的是快活。

立秋:心头忽地掠过一丝凉意,夏的浓绿曾一路扑卷,急管繁弦中,满台的流光溢彩,而秋波一转,夏的大幕徐徐拉上。

处暑:农谚道,“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结籽”,到了处暑,果实变得更加饱满。有一种早熟的板栗就叫“处暑红”,像是艺名。

白露: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诗意的节气,它从《诗经》中走来,带着唐诗宋词的风流。

秋分:秋分时节,可以泡桂花茶、做桂花糕、酿桂花酒,可以采菊东篱、遍插茱萸。秋分是丰沛的,处处呈现金子般的光泽,让人的内心有果实般的充盈与饱满。

寒露:空气中,有清冷的味道,来自树木,来自草叶,来自露珠,这种凉意,有点像薄荷的甘甜。

霜降:下了霜的油冬菜,轻敷着一层薄薄的冷霜,像扑了粉的旦角,油光碧绿,有回味的甘甜。不过再怎么敷粉,都掩盖不了它的草木本色。

立冬:到了立冬,主妇想的是备些好吃好用的,把家里弄得暖乎乎的。农人想的是,一年快到头了,又到打年糕捣麻糍的时节。而文人墨客,想的是寒炉美酒,共叙旧事,三九之时,踏雪寻梅。

小雪:小雪,是清雅的名字,在这个清雅的节气,可以做一些有烟火气的事,比如酿酒,比如腌菜。诗意的生活,离不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大雪:明知大雪节气江南很少落雪,但只要一到这个节气,就有关于雪的念想,好像惊蛰时就想听雷,清明就会怀人,已成自然。等待一场雪,跟等待一朵花开,等待一个人来,心情是一样的。

冬至:冬至夜,酒酿甜,擂圆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岁月静好,人间有味。一切都恰到好处。冬至,是冬天里最温暖的一个节气。

小寒:二十四番花信风,是从小寒开始吹的。风有信,花有时,岁月含香。小寒有三候,一候梅花,二候茶花,三候水仙,我都喜欢。

大寒:看到梅花又一年。大寒一到,梅花一开,春天已经上路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