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作为挪威历史上,乃至人类艺术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其创作不仅在欧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蒙克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经典之作《呐喊》。
几乎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会在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板块以《呐喊》作为代表性作品呈现。而画面中那个惊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艺术史的范畴成为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贯穿不同文化领域的全球视觉符号。BBC曾把《呐喊》称作继李奥纳多·达·芬奇的旷世之作《蒙娜丽莎》之后的世界第二名画。可见其在文化视觉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地位。
《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黑色石版印刷于白色陶瓷纸
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制作
日前,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上海迈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携手挪威Snowflake艺术公司联合主办,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大力支持的“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冈德森收藏)”在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后正式在久事美术馆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
此次展览是继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展览会在“生命”、“爱”、“忧虑”、“呐喊”、“故乡”等5个主题板块中展出从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创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绘画作品总计53件,横跨蒙克最精彩纷呈的30年创作生涯。同时,观众将通过一系列文献及影像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的故事与创作。
《呐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红、橙、蓝、绿)
蒙克在柏林的利博曼制作
蒙克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经典之作《呐喊》。几乎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会在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板块以《呐喊》作为代表性作品呈现。艺术史学家吉尔·劳埃德曾说“关于《呐喊》的一切,都是表现主义的精髓。”
《呐喊》这幅画的主体是一个捂着面颊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没有明显的轮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线条描绘出了火红的天空、深蓝的峡湾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线条都好似汇集到画面中心那个高声呼救的人身上,仿佛这个人正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恐惧和痛苦,让人看了觉得不安。
蒙克曾在他的日记中回忆,那日他与两位友人一同在奥斯陆峡湾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红,他仿佛感到一阵尖叫划过耳膜,他停下来不安地颤抖着,远远地落在了两位友人身后。
展览现场
年,蒙克基于对那声“响彻寰宇,经久不息”的呐喊之声的深刻印象,创作了《黄昏时分的情绪》,又名《绝望》的作品。一年后,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个新版本,便是《呐喊》。同一年,蒙克创作了两个版本的《呐喊》,最早的蜡笔版以及最广为人知的那件蜡笔、坦培拉版。继而,在年,已开始版画创作的蒙克在用粉笔创作了一个新版本《呐喊》(四个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并在年纽约苏富比创造1.2亿美元天价的版本)的同时,也着手创作了30件左右的石版画版本的《呐喊》,他又从中挑选了少数几件,亲自手工上色,以实验不同的画面效果。如今,这批石版画仅存已不到半数了。此次展览展出的是蒙克现存唯一一幅珍贵的四色手工上色的《呐喊》石版画。
版画创作帮蒙克打开了欧洲艺术市场的大门
爱德华·蒙克作为艺术家的身份更多是通过他的油画作品为人所知的。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版画才是最体现他作为一个极具实验性与创作力的艺术家的特点,并最大程度上满足他持续的好奇心,旺盛的创作热情与强大且持久的能量。
蒙克曾在他自己的一本关于艺术理论的小册子中说:“……绘画应该反映出可视世界之美,而版画或他称之为‘手绘’的作用与绘画一样,绝不是次要的角色,展现的是生活的面貌。印刷品(版画)应该表达艺术家最深的信念,想象世界中的幻想、痛苦和折磨,甚至像诗歌或音乐一样,唤起观众心中的‘联想’。”
《桥上的女孩》四色木刻结合锌版印刷技术于横纹纸
蒙克与尼尔森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印制
蒙克作品中未加工的主题与令人不安的人物描绘,反映了当时广泛的文学品味。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最初十年,他的作品在高端版画收藏家那里受到更多赞赏与追捧。
《生病的孩子I》三色石版印刷于宣纸蒙克在巴黎的克洛制作
版画为蒙克带来了经济上的改观,拓展了欧洲的市场,建立起声望。通过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实验,加上热情洋溢,且高产的创作才使得他有足够且出色的版画作品可以满足大量藏家的追捧与需求。版画的传播实现了蒙克最初扩大受众的愿望。
年1月23日,80岁的爱德华·蒙克在艾克利的庄园中安详离世,但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亲笔为一张作为新年礼物送出的版画题字。直到爱德华·蒙克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下曾彻底帮他扭转命运的版画,可以看出他对版画的炙热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