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精妙、着色考究
百年前字画美学有着什么别样的魅力呢?
今天来一探究竟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成都画院是集收藏、展示、创作于一体的专业艺术机构。自成立四十余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探索保护成都及四川地区美术事业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年,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对外正式出版了《成都画院馆藏精品选辑》,该书是一部专门介绍其馆藏文物精品、记忆院内顾问创作作品的专著,受到了学术界、艺术界的广泛赞誉。
成都画院是艺术的宝库、窗口和金桥
更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其影响和意义甚为深远
为更好发挥画院及美术馆的引导功能
拉进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近期将通过「成都宝藏」栏目
将该书中收录的精品力作进行展示
让大家去感知艺术,了解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触摸文化的内核
品觉天府文化的况味
成昆线
点亮图片
↓
作者:丰中铁(—)
丰中铁,四川广安人。年在上海自学木刻,并开始发表作品。年组织“重庆木刻研究会”,并曾主持“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工作。年加入香港“人间画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丰中铁版画选》等。年以来,先后在西南文联、四川省文联、美协重庆分会从事编辑工作及版画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美协四川分会理事、成都画院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等。
尺寸:69cm52cm
材质:纸本(木刻油印)
年代:20世纪80年代
类别:版画
作者:丰中铁
题款:成都画院指正/中铁
钤印:丰
丰中铁在20世纪30年代
兴起的“新兴版画”运动中,
是巴蜀地区的领军人物之一。
早期的他以刀为枪,
虽未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
但仍创作出了不少唤醒民智、
鼓舞人心的经典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丰中铁继续执刀于蜀中,
为四川版画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不同于早期极富战斗性与功能性的木刻作品,
新时期的丰中铁更多的将艺术着眼点
放在了曾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巴蜀地区的新变化。
在他拙劲的刀锋中,
蜀中的秀丽山色与新道路、
新建设融为一体,
展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在老一批木刻家中,
丰中铁在新时期
呈现出的突出的个人面貌尤为引人注目。
这一件藏于成都画院的《成昆线》,
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
花甲之年的丰中铁
仍然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变化,
将成昆线这一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云雾弥漫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充满丰收希望的田野之间,
载着希望的列车逶迤前行。
丰中铁用细腻的刀法,
于黑白间塑造出了
一座体现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丰碑。
(赏析/何禹珩)
极陈俯视联
点亮图片
↓
作者:余舒(—)
余舒,字沧逸,又字苍一,别号沙园,或署沙园居士,民国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绍兴。余舒从小喜爱金石书法,青年时代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中央大学学习(与颜楷同期),归国后供职于蜀军政府,任秘书。后又任职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国立四川大学。晚期,余舒潜心修佛,自号沙园居士。年余舒参加“金陵书展”,获得碑体第二,在当时影响巨大。
尺寸:cm32cm
材质:纸本
年代:民国
类别:行书作者:余舒
释文: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
题款:沙园
钤印:芬陀利华、余舒印信、成都画院藏
余舒的书法笔势凝重,魄力雄厚,
于朴茂中深含秀气,
《益州书画录》评价其“深得唐(北)碑精髓”。
余舒先生这副对联,行书中兼有章草风格,
行气、章款求其本、探其源,
是余舒所追求的“愈朴拙愈妍美”,
呈现出天真、雅趣、脱离人间烟火的佛教思想。
这样的童趣书风,强化了书法的“情志”,
在民国渐渐兴起,
也显现出这个时期的艺术追求。
(释读/陈芳,赏析/曹筝琪娜)
兰草
点亮图片
↓
作者:刘咸荥(—)
刘咸荥字豫波,别号豫叟,成都双流人,“川西夫子”刘沅的孙子。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室名静娱楼。刘咸荥书法遒劲飘逸,风致雍雅,体现出他达观旷逸的人生境界。
尺寸:67cm34cm
材质:纸本
年代:年
类别:写意花鸟作者:刘咸荥
题跋:君子偕老并蒂同心/戎生宗运贤伉俪嘉礼纪庆
题款:八十六叟刘咸荥画并题以贺
钤印:咸荥诗书画印、成都画院藏
这件作品是成都画院
馆藏的两件刘咸荥作品之一,
同是画山石兰草题材,
这件是刘咸荥送给友人结婚的贺礼。
画面以侧出山石为基,上有劲草两株,
构图简单雅致,笔力遒劲飘逸,
将兰花这一传统题材的高洁寓意展现出来。
绘制这件作品的时候刘咸荥已经86岁,
但作品丝毫不现疲态,可见其精神境界。
(释读、赏析/白晋菁)
澹澹灵山
点亮图片
↓
作者:刘咸荥(—)
尺寸:72cm32.4cm材质:纸本
年代:年类别:写意花鸟作者:刘咸荥
题跋:澹澹灵山自好风,妙香常在佛云中。
寂光真境无人到,解识真空本不空。
题款:汝铭仁弟研心佛理/持此共商之/八十七叟咸荥并题
钤印:咸荥诗书画印、成都画院藏
这件作品是
成都画院馆藏的两件刘咸荥作品之一,
同是画山石兰草题材,
这件作品是与友人研究佛理所画。
画面上嶙峋山石危耸,
幽兰丛生于崖壁石脚。
淡墨粗勾山石,兰丛纵横纷披,其意萧萧。
兰花以淡墨点写,清雅恬淡。
左侧题有禅句以补山石空白,
又与画面所表之意相辅相成,
整幅作品构图虽极不平衡,
却自有一种和谐之境界。
(释读/陈芳,赏析/曹筝琪娜)
明月峡
点亮图片
↓
作者:周抡园(—)
河北大名府人,早年考取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受教于萧谦中、萧俊贤、齐白石等名师,和王雪涛、赵望云、刘开渠、李苦禅、雷圭元等同学,毕业后应蔡元培之邀留校任教,与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同事。抗日战争后定居四川,并在南虹艺术专科学校、成都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协四川分会理事、成都画院顾问等。
尺寸:cm65cm
材质:纸本
年代:年
类别:写意山水
题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氷崖转石万壑雷。/己未七月写李白《蜀道难》中之一段,按这四句指的是明月峡峡东,是朝天岭上有朝天关,真是去天不盈尺也。/八十二叟抡园
钤印:周抡园、雨窗遣兴、抡园八十以后之作
周抡园出生于20世纪末的一个书香世家,
从小对绘画就有极大的天赋与兴趣。
20世纪20年代,
周抡园以优异的成绩从国立北平艺专毕业,
并留校任教,
与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同事
多有绘画上的交流与切磋。
抗战爆发后,周抡园避难于蜀,
并在此定居至晚年。
周抡园以及同时期入蜀的画家
将北方中国画的技法与风格带入此地,
打破了南北绘画的地域性阻隔,
使得中国画的题材、
风格与笔墨有了更多的探索与创新。
巴蜀的山川河流之景
给周抡园带来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正是“入蜀方知画意浓”。
此作《明月峡》创作于年,
周抡园虽年已八十有余,
但是从画面中依然可以看出
他在笔墨技法上的精进与执着,
与他喜爱的青城山题材相比,
更显墨雅和诗意。
笔法恣意,墨气润泽,近实远虚,
突出了峡谷强烈的视觉空间感,
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