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西安的艺术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在抗战时期,艺术的发展既具有时代性特征,也具有区域的多样性特征。艺术史的年代性特征是地域的也是全国的,是那个年代的主流面貌。
然而,在不同的区域中,由于政治话语权、交通地理形势、城市民众和乡村民众文化需求的差异性等共同构成了不同区域艺术发展过程的差异性。然而也正是这种改造与改良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艺术家们也在各自的本体领域推动着艺术的前行。
抗战时期西安地区的美术活动及其传播
在静态艺术领域,出于抗战时期对艺术宣传和鼓动功能的需要,为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漫画以其内容的通俗易懂,艺术表现的快捷和传播数量易于最大化的特点,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最主要的美术样式。
一、现代艺术传播方式之——艺术展览
年元月12日在西安市马坊门的陕西省民众教育馆礼堂里,漫画作家协会西北分会主办的“首届抗敌漫画展览会”正式开幕。这次展览展出作品多幅,创作者是中国漫画家协会的漫画家张仃和西北分会的60多位画家,还有中国漫画协会总会收藏的多幅作品。
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热情讴歌战士前线杀敌,有的描绘侵略者烧杀抢劫的无耻行为,有的讽刺了汉奸卖国求荣的丑恶,更多的是描绘祖国各地民众支援前线,慰劳将士的场景。
作品大多是以布为底的原创作品。由于空间小作品多,只好在室外和走廊也布置了一些。且为了满足群众的期望,后来将原定为五天的展期又延长了两日,随后由张仃等携画赴渭南、华阴、咸阳和礼泉等地,进行流动展览。
年6月,关中地区又一次举办木刻版画与漫画展览。这次展览主办单位是抗日艺术队,有多幅精品参加了展览。展览先在西安举办,为了使展览产生更好的抗日宣传效果,展出同时还有以救亡为主题的街头剧演出。
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前次相同,依然是讴歌前线战士浴血抗敌,对日军罪恶滔天行径的揭露。漫画艺术打破年龄和阶层的艺术表现特征,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深受群众欢迎。
与此同时,抗日艺术队还在咸阳展览的同时招收了一批学员,由张仃负责带领,奔向陕北延安和绥远地区,继续开展以艺术为刀枪的抗战救亡宣传活动。
年秋天,陕西省民众教育馆再度举行漫画和木刻版画展览,这次展览共有多幅作品,作者除了80多位是著名画家外,尚有刚刚初露新姿的青年作者。
这次展览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在10月5日、6日两天改至市中心的钟楼进行展出,参观的人群川流不息,几乎造成水泄不通之局面。这两次展览不仅规模大,观众数量多,且宣传效果尤佳,其盛况远超过了此前的几次展览。
二、现代艺术传播载体之——艺术刊物
这一时期,一些艺术刊物与报刊的副刊,如《抗敌画报》、《木刻前哨》等同样为艺术传播提供媒介。其中《木刻前哨》是当时西安主张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报纸《国风日报》的副刊,木刻家赖少其发表过《日本军阀的残杀》等作品。这个副刊共出版了25期。
《抗敌画报》以大量篇幅刊载以抗日为主题的漫画、讽刺画等,兼发少量的漫画展览、经验简介、漫画信息、消息报道等文章与木刻,图文并茂。在形式上采用报纸四开折叠本,便于携带。每期发行数量五千份,销售对象首先满足抗日救亡团体和前线部队宣传工作的需要,余下少数的放在市面书店里零售。由于画报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战斗性强,颇受群众欢迎,很多学校用画报作图画课教材。
年初冬,国民党在西安不断制造国共两党的摩擦事件,西安合计有12个抗日救亡团体被无故取缔,“漫协”也在被取缔的行列。由于多数被迫离开了西安,漫协的活动也大多停滞。到了春天,只有刘铁华等5人还在坚守岗位,继续创作和维持协会的运转。
他们使用《抗敌画报》社的新名,又编辑出版了《抗敌画报》一号内容发送给群众,共计编辑了4期。其后,又因为“五一劳动节专刊”事件,7月,报社被再次封掉,自此以后漫协西北分会在西安的艺术活动终止了。
西安的艺术教育活动
一、艺术家韩悠韩的音乐教育
韩悠韩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活跃在陕西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身份奇特而复杂,首先是韩国光复军军官,其次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民族音乐家。他年出生在韩国的釜山,5岁时来中国寻找其为中国同盟会会员的父亲,毕业于北京的中小学。
年,前往上海学习音乐。年受到尹奉吉事件的影响到达济南,主要从事音乐老师教育工作。七七事变结束后,前往南京,担任抗日演出队长。年底,他来到西安,直至年秋天离开,整个抗战时期他都生活在西安,从事的艺术活动,一是在中国和韩国军事机构中的艺术活动,二是在西安的陕西第二儿童保育院的艺术教育活动。
年11月18日,一支韩国队伍到达西安,该队系韩国青年战地工作队,这个队伍为发挥韩悠韩艺术特长,为他专设了艺术组。年5月22日艺术组编排的歌剧《阿里郎》举行首次公演,地点在西安南院门实验剧场,此次演出是艺术组在西安最有影响也是最重要的成就。
《阿里郎》是韩悠韩创作的一部非常大型的歌剧,经过梁茂春先生的初步考证,该歌剧也是“韩国的第一部歌剧”。这部场面宏大的大型歌剧由四场组成,描绘了日军侵略韩国期间,主人公牧童和村女逃亡到中国参加抗日,直至全部牺牲,最终光复祖国的故事。
韩悠韩在担任陕西第二儿童保育院班主任的时候,在学校多名学生中挑选出30名孩子组成了艺术班。这些孩子的年龄从5、6岁到18岁不等。挑选时,通过唱歌来测试孩子们的乐感,如果孩子不会唱歌,他就领着孩子唱歌,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挑选有潜力的儿童。
年元月29、30日,“关筑声小提琴独奏会”在韩悠韩的主持下,在西安梁府街青年堂举行。演出曲目多,风格多样。担任伴奏的是钢琴教师王海天。据梁茂春考证这可能是“西安举办得最早、最正规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作为艺术班的教学骨干,关筑声在韩悠韩离开艺术班之后,成为第二届班主任,直到抗战胜利后艺术班停办。
韩悠韩在西安因了解儿童艺术教育的需要,结识并帮助了一批在西安避难的音乐家,为他们举办音乐、舞蹈欣赏会,聘请他们为孩子们授课,是一件儿童、艺术家、本地观众三方受益的艺术教育活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称颂。
二、夏声戏剧学校
年7月1日,流亡到西安的戏曲工作者刘仲秋、任桂林、郭建英等人和西安当地的戏曲界著名艺术人士封至模、韩绾青,以及京剧爱好者成立了夏声戏剧学校和夏声剧院。夏声剧校是一所由私人创办的京剧专业学校,因为中国自古称为华夏,故而将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学校称为“夏声”。
夏声剧校主要招收流浪难童,其目标是:利用京剧艺术为抗日救国呐喊,其宗旨是: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
年冬天,西安遭到日军的连续轰炸,剧校被迫前往陕南的汉中。初时尚能演出,后因少数演员不顾大局,导致停演,经费随之断绝。全校师生在汉中陷入极为艰难的困境,师生每日同食两餐米和面,空袭频繁,每日在郊外野地练功,早出晚归,生活学习极为艰难。年秋天,由封至模出面募得经费,使得全校师生得以在12月返回西安。
年以后,剧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独立演出了,演出反响良好竟至座无虚席。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剧校规定“每月实习演出不超越12场”。
夏声剧校诞生于西安,在陕西活动五年。作为一所新式戏曲学校,与旧式戏曲科班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今天看来,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办学目标中体现出了本质的相同。夏声制定了“以学文化为前提,以学戏剧艺术为基础,二者兼顾,同时并举”的教育方针,其课程体系十分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文化课和业务课各占50%。
除了文化课的学习,夏声剧校还注重学生艺德的养成。艺德养成教育的结果,夏声剧校的学生能够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说下流话,作风正派,并形成了演出台风好,精神状态佳,集体荣誉感强,自力更生,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
三、抗日烽火中的陕西省民众教育馆
年,陕西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以陕西的平民图书馆、公共体育场等几个单位为依托合并成立。教育馆位于西安市南院门附近的马坊门街,办事处在北大街,讲演厅在钟楼。在抗战期间,民众教育馆发挥了不小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也开展了很多活动,为抗战和民众教育服务。
民众教育馆设有“艺术部,负责休闲教育之推行、编辑画报、歌咏队、话剧团、组织美术教育研究会、电影放映队及播音教育等项目。”艺术部曾经在西安市各个学校选拔学生组织歌咏队,推广实施音乐教育。
民众教育馆有展览馆,曾经举办过民俗展览,抗战期间也曾组织美展和绘画展,成为呼唤民众抗战热情的主要阵地。陕西省民众教育馆在抗战期间承载了西安艺术的展览、演出和刊物编辑及艺术传播的文化空间,这一空间贴近大众,为艺术普及和宣扬救亡作出了特殊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