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8世纪司徒班钦风格《如意藤》唐卡
棉布矿物胶彩
79×57.5cm
RMB:1,,-3,,
集妙庄严-佛教艺术专场
这是一张非常著名的唐卡,来源于司徒班钦亲自参与设计、起稿、创作的一套大型唐卡中的最后一张,表现的就是这位伟大的佛学家、艺术家本人在创作这套唐卡的场景。
公元年,司徒班钦开始起稿一套大型唐卡系列组画,取材于《如意藤》(dPagbsamvkhrishing)中的《譬喻故事》(Audana)系列及其他相关主题的个故事。《如意藤》全称《菩萨本生如意藤》或《如意藤一释迦摩尼百行传》,书作者是十二世纪克什米尔诗人迦湿弥多(Kesmendra)用优美的诗歌体撰写。十三世纪中叶由大译师雄顿·多吉坚赞等藏族翻译大师译成藏文后,立即成为藏族文坛上的典范之作,并长期影响了藏族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菩萨本生如意藤》全书共一百零八品,作者集录其它经论中的本生故事,用诗体改写而成。故事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们讲述他前七世曾身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动物,行善积德利益众生的故事,阐明佛教济世度人的教义,讲述释迦牟尼佛苦修“六度行”的故事。《菩萨本生如意藤》故事题材在西藏十分流行,许多大的寺院都绘有《菩萨本生如意藤》佛本生故事壁画、唐卡以及木刻版画。如《五世达赖喇嘛传》记载:“(在哲蚌寺)画匠大师傅达隆贝衮为首的二十六名能工巧匠将《菩萨本生如意藤》的内容绘制成一层楼高,分为四十一个片段的唐卡,铁猪年(年)八月间顺利完成。”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套唐卡,司徒班钦建立了一个工作室,次年,他在八蚌寺根据自己对《菩萨本生如意藤》的理解和最初的设想亲自起稿了这些唐卡的草图。在设计这些画时,他力图在画法、色彩、颜色深浅层次的渐变和勾勒外形轮廓上都与汉地风格的唐(rgyarissithang)一样,并以印度和尼泊尔的方式绘制了宫殿和服饰,此时康区的艺术传统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对于那些已经勾勒出草图的画,司徒班钦开始指导别人作画,从上色开始,包括颜色深浅层次的渐变、勾勒外形轮廓及用金粉完成一些细部。我们在这副唐卡中可以看到主尊的对面,就是画室的画家,要知道这些画家并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些噶雪派的绘画大师。司徒班钦通过这些画和这段期间他对绘画和雕塑等其他活动的资助,有意识地竭尽全力恢复和保持这些康巴传统。
全套唐卡在四年以后的年完成。在从西藏中部返回西藏东部后,司徒班钦为这套巨大唐卡《菩萨本生如意藤》组画举行了开光仪式,原画保存在八蚌,后来又衍生了许多以这套唐卡为蓝本的习作。
司徒班钦·却吉迴乃(年~年),噶玛噶举派第八世司徒活佛,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著名高僧、佛学家、医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画家、艺术资助人和新噶玛嘎孜画派的创建者。
司徒班钦对各种绘画技艺的精华进行了深入研习吸纳,把所学优秀表现技法融入原有噶孜画风中,他主张在绘制方法、色彩、色层深浅变化、渲染技巧、线条勾勒上都与汉地风格的丝唐相一致,开创了新一代噶玛嘎孜画派画风,其技艺高超,风格新颖,独具特色,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统一的极致。
司徒活佛在他的绘画中吸纳汉地“金碧山水”画法的风格,即在唐卡背景中用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将金色与青、绿色很自然地结合起来。这些唐卡的背景描绘都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法,使人耳目一新,成为后世艺术家模仿的范本。
司徒·却吉迥乃对自己所创新画风进行赞颂说:“色彩纹样之风采,紧跟汉地贤人迹,风景、装束、美宅等,如见真实胜意处,新旧勉塘及钦则派、久岗、噶孜诸画派,聚化合智也难敌。”他的绘画风格对噶雪画派的出现也产生了重要而又直接的影响。他首创的这种风格被称为“新噶孜”。
这张唐卡总体风格上,可以看出典型的吸纳了内地中原青绿山水绘画精华因素,线描清新流畅,技法丰富多变,且功夫深厚。整幅画面色彩明亮柔和,以重彩烘染,追求华丽的装饰性细节刻画。构图上面疏密有致,自由活泼,脱离了传统唐卡中心对称式的呆板,用对角形式的活脱,强调出在司徒班钦的指导之下,各位艺术大师绘制唐卡的瞬间,情节、人物与背景结合为一体,穿插有致。以景传情,以景托人,是一张既有历史背景,又有艺术水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