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伙斫古琴,用青春打磨绝世之音

04:33

古语有云:

玉不琢,不成器;

木不雕,不成材;

人不学,则不知理。

尽管这三句箴言说所讲的是为人之道,但不难从中看出,在以木为本的中国古代,祖先们对于木制方面精益求精的态度。

本期节目,我们将跟随镜头走进两位“雕木”方面的大师。一块上好的木头经过他们的巧手,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古琴

12

国乐之父

圣人之器

相传,伏羲在桐林中行走时,见凤凰栖于一棵高耸的梧桐树上。据说凤凰能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伏羲便将此树砍下精心挑选了一段木材制出了古琴。

中国古老乐器多选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然而千百年来,古琴真正的起源也无人能说清。斫琴的技艺也因南北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有了些许的差别。

作为北派斫琴的代表性传人,昭闻,他对古琴的酷爱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12

五弦定琴音

九德化痴迷

根据昭闻的讲述,想成为一名斫琴师,首先要过的是“体检”。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对古琴所使用的传统材料生漆过敏,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能过这第一关。而一张琴往往要历时两到三年方能完成,对于体力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除了生理上的适应外,斫琴师还要有着极高的声音审美能力。古琴的制作主要靠感觉,一张琴做出来,它不仅仅是乐器,同时也是件艺术品,痴狂在每一个细节上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琴身优美的线条,缠绵的琴音,这都需要从选料时就极为苛刻,古法对工序的要求更是细致考究,每一张琴都是斫琴师的心血之作。

木刻

12

木代纸,以刀代笔

木刻艺术拒绝机械替代

木刻发展至今,艺术形式已经相当成熟。不模仿,不复制,使木刻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创造性。但这种以木代纸,以刀代笔的自如境界很难达到,所以木刻的学习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一件木刻作品需要手艺人一刀一刀的耐心打造,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的原因。

“由于学习的过程比较漫长,这门手艺已经在消失和灭绝的边缘。而且随着现在科技化的发展,很多的东西都是用机械去代替了。”户县李氏木刻技艺传承人刘鹏鹂感叹道。

“比如我前段时间我出去参加一个比赛,现场70多位老师中,只有四五位在全手工的操作。我希望通过努力,呼吁更多年轻人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