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龙舟灵魂的雕刻手一看龙头就能说出出处

年6月8日,广东佛山,梁伟东正在为容桂制作一个全新的龙头,轮廓已按照图纸雕刻出来。图片作者:郑俊彬/视觉中国

年端午节前夕,台风“艾云尼”袭粤,带来一场暴风雨。室外,雨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室内,梁伟东两耳不闻窗外事,专注于手中的凿子和木头。选木、裁板、抛光、打磨、上色……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一个个“龙头”就这样在一双巧手的打磨下诞生。

梁伟东的工作室不足10平方米。墙上挂满各式图纸,地上铺满木屑,刻刀、锉子、锤头等各种木刻工具随处可见。看得出,这间工作室有些年头了,凌乱的布局显得十分简陋,然而,当抬头看到桌上摆放着四尊栩栩如生的龙头,活灵活现的眼珠子、金光闪闪的鳞片,墙角还放着几条色彩绚丽的龙尾成品时,不觉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龙头、龙尾都是顺德一些村找上门来定制的,过几天就会被拿走了。”梁伟东一刻都不想停下手中的活。

龙头、龙尾是龙舟的灵魂。而梁伟东是龙舟灵魂的雕刻手。作为一名“70后”,他没有青年人的那种浮躁,潜心钻研、执着前行。十年来,他一直在努力“读懂木头”和“读懂龙头”,甘于寂寞雕刻“龙头”,同时又不甘寂寞,努力弘扬龙舟雕刻文化,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龙头制作是一件季节性很强的活,每年端午和8月最为繁忙。最近一个月,梁伟东都没有走出家门,每天醒来就坐在小板凳上,一坐就是10个小时以上。临近端午节,他更是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今年到现在接了10多个订单,订单遍布珠三角,有广州、肇庆、佛山、中山,还有港澳的订单。”梁伟东正在为容桂制作一个全新的龙头,轮廓已经按照图纸雕刻出来了,他还需要对嘴、眼睛等部位进行精雕细琢。除了新雕刻龙头,还曾有人拿来年前的旧龙船头来翻新。梁伟东把旧龙头磨损的地方重新雕刻打磨,同时补上新油漆。

每逢端午,佛山很多村都要办龙船竞渡。这些龙舟头、尾都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平时拆下放在宗祠、庙宇供奉,端午前才“请”出来装嵌在已出水的龙舟身上。那么,这些龙头是如何制作的呢?梁伟东说,龙舟头制作是个细致活,要经历选料、开料,到勾画放样、雕刻,再到打磨、抛光、上色装饰等十几道工序,最后还得为龙舟头安装上鼻球、龙须、龙舌、龙珠。90%的工序要靠手工完成,制作一个龙头要耗时一个星期左右。

做一个龙头,简单的要十天八天,复杂的则要数十天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当今机械化生产的背景下,龙船及龙头的制作也模具化,但是梁伟东坚信,手工龙头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机械化永远雕刻不出文化的韵味。”

梁伟东在雕刻一个传统龙头之前要做两件事:“读懂木头”和“读懂龙头”。“读懂木头”指的是弄清楚木头的纹理,“读懂龙头”则是指理解龙头造型的线条走向和传统寓意,将读懂的两方思路相结合之后,再尽心尽力地把龙头的意韵附在原木上。

在顺德范围内,梁伟东几乎每条村的龙舟他都熟悉,只要一看龙头,就可以说得出其出处。他用现场的龙头给记者解释,正在翻新的这个大吉村的龙头以金色为主,干练精悍。而那个来自旧寨村的龙头,上面则有不少点缀,龙眼上有两片黑色叶片显得庄严,龙鼻上还有龙须。龙须的颜色也有不一样,有的村喜欢白色龙须,要显得此龙资历老、辈分大,有的则喜欢红色的龙须,要显出此龙年轻气盛、生猛异常。

梁伟东曾走访过各地,发现不同地方的龙头都多少带有“本土特色”。“开平的龙头、龙尾,外貌是很祥和的,眼睛圆鼓鼓朝着天,尾巴往里收,当地人说,这样做龙舟表示着对对手的尊重;相反,我们佛山的龙就显得很凶,张牙舞爪,嘴巴朝前张得很大,尾巴向后张开,这就显示了必胜的斗志。”他认为这种“特色”不应该消失,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需要传承下去。为此,梁伟东每制作一个龙头,都会先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然后才根据每个村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设计,把这些元素融入龙头的设计中。

今年40岁的梁伟东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童年时,他最喜欢的就是每年村里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龙舟节活动。那时候,每逢端午节,村里热闹非凡:包粽子、龙舟巡游、扒龙舟比赛……梁伟东特别喜欢看龙舟比赛,看着一艘艘龙舟“百舸争流”的场景,他总是在一旁欢呼呐喊。龙舟,也成了他心中神圣的符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73.html